中医精神调护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中医;精神调护;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化,人们的心理负荷日益加重,心身疾病呈现出高发病率趋向。实施精神调护,可以舒缓压力,维护健康,促进康复。
1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恬淡虚无,主要是摒除杂念,保持心态安闲清静,防止情绪躁动,使精神情志活动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精神内守,指精神静谧,守持于内,做到少思寡欲,心神宁静,精神充沛,动作不衰,避免精气散越耗伤,以抗邪防病。
1.1少私寡欲,心安不惧
“少私寡欲”就是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节制欲望,不溢其情,不淫其性,返朴归真,节欲去奢,以保持生命的常态,维护身心的和谐。《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宁静淡泊的养神之道,提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 百拇医药
只有减弱自我意识、减轻思想负担,才有利于思想清静。只有达到无欲无求、无我忘我的状态,人的生命活动才最自然、最健康。所以必须要学会放弃,顺其自然。生活中,提倡知足常乐,心胸开阔,襟怀坦荡,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寡思虑以养心神,精神清静安宁、乐观开朗,有益于健康长寿。
1.2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人处于社会之中,外界纷扰的刺激必然会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精神,耳之所闻,目之所视,均会使精神烦劳而心神不宁。历代医家尤其强调节制用神,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为了保持心平气和、思绪宁静,庄子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养神方法,使目清耳静,心静神凝。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人到老年,精神日渐衰退,抑目静耳的养神方法更为必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
, 百拇医药
闭目养神是最简单易行的凝神养心方法。随意坐卧,放松身体,微闭双目,心神松弛,摒除杂念,养憩片刻,可以消除疲劳,收敛神志,有益身心健康。
1.3静默坐忘,收摄心神
静默坐忘的要领源于佛家或道家的修行方法。静坐一般以盘坐式为主,要双手交叠放置于小腹前,要求身形放松,舒适安稳,久坐无疲劳感。坐定后排除杂念,收心凝神入静,将意念贯注于脐下小腹间,调整呼吸,使呼吸均匀绵长。经过训练,入定后可以达到物我两忘,无私无虑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机体排除了一切外物的干扰,能充分发挥自主调节控制、恢复身心和谐的作用。收功时,先开口吐气十余次,再慢慢摇动上身;将双手拇指对擦致热后分摩双目耳鼻;双手搓热后从头面开始由上到下分摩全身,直至足心;离坐起身,活动周身。
2静中寓动,神用有节
静则养神,动则用神。静以养神可以保持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用神。如果养而不用,精神得不到锻炼,日久也会神思呆顿,散而不收。静与动、养与用,两者相辅相成。静而不散,动而中节,动静结合,适度用神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 百拇医药
2.1凝神定志,神用专一
清心静神并非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无知无欲、静思灭想,而是情绪安宁,不为私心欲念所累,做到静则凝神定志,动则神用专一。
工作学习之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工作学习之余,兴趣所致,或寄情于山水,或专注于花草,或忘情书画诗词。用心专一可以使神用得以充分发挥,并能忘却烦恼忧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有利于安定心神,愉悦身心。
2.2动静结合,适度用神
人不可无思,神焉能不用。强调静以养神,并非绝对的神静不用。精神的聪慧颖达离不开积极的思维锻炼,动静结合,适度用神是精神保健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理适度用神,不仅能增强记忆力,保持旺盛的精力,维持心神生机勃勃的状态,而且能促进气血畅达,有助于脏腑功能协调,抗御疾病,防止早衰。善用神者,虽稀世之年,仍神清志聪,老而不衰。精神养生,贵在适度。既要克服欲念、忘掉自我,又要将精神专注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工作或活动之中,使心神和调,有利于健康。
, 百拇医药
3动形怡神,形与神俱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 精神的安定饱满依赖于脏腑机能的协调气血津液充盈和畅,所以,生活起居规律,调节饮食营养,注重劳逸结合,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形体的运动与精神的怡养是养生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结合可以相互为用。四肢的运动可舒展气机,调畅血行,通利脏腑,促进脾胃运化,缓解精神紧张,消除不良情绪。许多传统的锻炼方法,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达到形神共养、形与神俱的养生目的。
4 顺应自然,四气调神
依据“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中医学制定了顺应自然,四气调神的养神方法,即顺应四季变化,调节精神活动,以更好地适应四时气候的变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百拇医药
4.1 春日宜精神舒畅
春三月主生,阳气升发,气候温暖。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精神情志活动应顺其生生之性,保持情志舒展条达,乐观恬愉。可以漫步庭院,观赏花木,以畅生气;或走出家门,春游踏青,园亭楼阁虚敞之处,放意登眺,以快其意。
4.2 夏日宜精神饱满
夏三月主长,阳气最盛,气候炎热。万物蕃秀,开花结果。精神情志活动应顺应自然繁茂之势,不要厌恶夏日气候炎热,保持精神饱满充实,豁达开朗,情绪外向,对外界事物充满热情,使阳气通达宣畅。夏日炎炎,令人心烦,故应宁心静神、戒除悔怒,可以调息净心,所谓心静自然凉。
4.3 秋日宜精神安宁
秋三月主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凉爽。肃杀之气降临,万物之容平定,景物萧条。这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随之收敛安宁,不宜轻易波动,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定、宁静。
, 百拇医药
4.4冬日宜精神内敛
冬三月主藏,阳气潜藏,寒气凛冽,气候寒冷。万物生机闭藏潜伏。所以,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要顺其时,使神气内敛,志意内守,象有私意存于心中不欲吐露一样,避免过度用神使阳气轻易耗泄。
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调节精神活动,可以达到形体功能与精神活动的和谐统一,以及内外环境的相互协调。
5修身养德,陶冶性情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中的烦恼又在所难免,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的调摄机能,通过修身养德,增强对来外界不良刺激的化解能力,排除客观事物对主观意识的负面干扰。因此,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和性情陶冶。
5.1修身养德,近善远恶
传统文化最重视道德的修养,儒家刚劲有为、入世进取,道家淡泊名利、潜隐超脱;诗可言志,词能寄情。所以,不断学习是修身养德的重要方法,应该从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中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多结交具有高尚情操的朋友;多行善事,从中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祛除私心杂念,减少不良诱惑,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百拇医药(鲁明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化,人们的心理负荷日益加重,心身疾病呈现出高发病率趋向。实施精神调护,可以舒缓压力,维护健康,促进康复。
1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恬淡虚无,主要是摒除杂念,保持心态安闲清静,防止情绪躁动,使精神情志活动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精神内守,指精神静谧,守持于内,做到少思寡欲,心神宁静,精神充沛,动作不衰,避免精气散越耗伤,以抗邪防病。
1.1少私寡欲,心安不惧
“少私寡欲”就是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节制欲望,不溢其情,不淫其性,返朴归真,节欲去奢,以保持生命的常态,维护身心的和谐。《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宁静淡泊的养神之道,提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 百拇医药
只有减弱自我意识、减轻思想负担,才有利于思想清静。只有达到无欲无求、无我忘我的状态,人的生命活动才最自然、最健康。所以必须要学会放弃,顺其自然。生活中,提倡知足常乐,心胸开阔,襟怀坦荡,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寡思虑以养心神,精神清静安宁、乐观开朗,有益于健康长寿。
1.2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人处于社会之中,外界纷扰的刺激必然会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精神,耳之所闻,目之所视,均会使精神烦劳而心神不宁。历代医家尤其强调节制用神,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为了保持心平气和、思绪宁静,庄子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养神方法,使目清耳静,心静神凝。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人到老年,精神日渐衰退,抑目静耳的养神方法更为必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
, 百拇医药
闭目养神是最简单易行的凝神养心方法。随意坐卧,放松身体,微闭双目,心神松弛,摒除杂念,养憩片刻,可以消除疲劳,收敛神志,有益身心健康。
1.3静默坐忘,收摄心神
静默坐忘的要领源于佛家或道家的修行方法。静坐一般以盘坐式为主,要双手交叠放置于小腹前,要求身形放松,舒适安稳,久坐无疲劳感。坐定后排除杂念,收心凝神入静,将意念贯注于脐下小腹间,调整呼吸,使呼吸均匀绵长。经过训练,入定后可以达到物我两忘,无私无虑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机体排除了一切外物的干扰,能充分发挥自主调节控制、恢复身心和谐的作用。收功时,先开口吐气十余次,再慢慢摇动上身;将双手拇指对擦致热后分摩双目耳鼻;双手搓热后从头面开始由上到下分摩全身,直至足心;离坐起身,活动周身。
2静中寓动,神用有节
静则养神,动则用神。静以养神可以保持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用神。如果养而不用,精神得不到锻炼,日久也会神思呆顿,散而不收。静与动、养与用,两者相辅相成。静而不散,动而中节,动静结合,适度用神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 百拇医药
2.1凝神定志,神用专一
清心静神并非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无知无欲、静思灭想,而是情绪安宁,不为私心欲念所累,做到静则凝神定志,动则神用专一。
工作学习之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工作学习之余,兴趣所致,或寄情于山水,或专注于花草,或忘情书画诗词。用心专一可以使神用得以充分发挥,并能忘却烦恼忧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有利于安定心神,愉悦身心。
2.2动静结合,适度用神
人不可无思,神焉能不用。强调静以养神,并非绝对的神静不用。精神的聪慧颖达离不开积极的思维锻炼,动静结合,适度用神是精神保健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理适度用神,不仅能增强记忆力,保持旺盛的精力,维持心神生机勃勃的状态,而且能促进气血畅达,有助于脏腑功能协调,抗御疾病,防止早衰。善用神者,虽稀世之年,仍神清志聪,老而不衰。精神养生,贵在适度。既要克服欲念、忘掉自我,又要将精神专注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工作或活动之中,使心神和调,有利于健康。
, 百拇医药
3动形怡神,形与神俱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 精神的安定饱满依赖于脏腑机能的协调气血津液充盈和畅,所以,生活起居规律,调节饮食营养,注重劳逸结合,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形体的运动与精神的怡养是养生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结合可以相互为用。四肢的运动可舒展气机,调畅血行,通利脏腑,促进脾胃运化,缓解精神紧张,消除不良情绪。许多传统的锻炼方法,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达到形神共养、形与神俱的养生目的。
4 顺应自然,四气调神
依据“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中医学制定了顺应自然,四气调神的养神方法,即顺应四季变化,调节精神活动,以更好地适应四时气候的变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百拇医药
4.1 春日宜精神舒畅
春三月主生,阳气升发,气候温暖。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精神情志活动应顺其生生之性,保持情志舒展条达,乐观恬愉。可以漫步庭院,观赏花木,以畅生气;或走出家门,春游踏青,园亭楼阁虚敞之处,放意登眺,以快其意。
4.2 夏日宜精神饱满
夏三月主长,阳气最盛,气候炎热。万物蕃秀,开花结果。精神情志活动应顺应自然繁茂之势,不要厌恶夏日气候炎热,保持精神饱满充实,豁达开朗,情绪外向,对外界事物充满热情,使阳气通达宣畅。夏日炎炎,令人心烦,故应宁心静神、戒除悔怒,可以调息净心,所谓心静自然凉。
4.3 秋日宜精神安宁
秋三月主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凉爽。肃杀之气降临,万物之容平定,景物萧条。这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随之收敛安宁,不宜轻易波动,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定、宁静。
, 百拇医药
4.4冬日宜精神内敛
冬三月主藏,阳气潜藏,寒气凛冽,气候寒冷。万物生机闭藏潜伏。所以,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要顺其时,使神气内敛,志意内守,象有私意存于心中不欲吐露一样,避免过度用神使阳气轻易耗泄。
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调节精神活动,可以达到形体功能与精神活动的和谐统一,以及内外环境的相互协调。
5修身养德,陶冶性情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中的烦恼又在所难免,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的调摄机能,通过修身养德,增强对来外界不良刺激的化解能力,排除客观事物对主观意识的负面干扰。因此,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和性情陶冶。
5.1修身养德,近善远恶
传统文化最重视道德的修养,儒家刚劲有为、入世进取,道家淡泊名利、潜隐超脱;诗可言志,词能寄情。所以,不断学习是修身养德的重要方法,应该从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中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多结交具有高尚情操的朋友;多行善事,从中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祛除私心杂念,减少不良诱惑,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百拇医药(鲁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