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栀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摘 要从文献资料对栀子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概述,并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两方面的变化论述栀子的炮制研究。
关键词栀子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栀子药用茜草科植物常绿灌木栀子GardeniajasmimoidesEllis的成熟果实。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心烦、躁扰不安;肝胆湿热郁结之黄疸;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此外,生栀子粉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湿敷,对外伤性肿痛有消肿作用,涂敷疖肿亦有效。历代医药文献对栀子的炮制记载较多,主要有净制、加辅料和不加辅料等几大类。整理栀子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弄清炮制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并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栀子炮制理论的深入探讨、制定炮制质量标准、炮制工艺改革和指导中医临床正确安全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栀子炮制的历史沿革
, 百拇医药
1.1汉代
栀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对其炮制未有记载。《伤寒论》中有“俗本谓,栀子生用吐,炒黑则不吐”、“擘破”的记载。[1]
1.2晋代
《肘后备急方》记载有“炒炭”、“炒末”的炮制方法。[2]
1.3南北朝
《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便,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滤过,焙干,捣碎,筛为赤金末用”。[2]
1.4唐代
这一历史时期,对栀子炮制有了初步发展,多次记载有加辅料制。如《银海精微》中提到“酒炒”、“炒”;《千金方》记有“炙法”。[2]
, 百拇医药 1.5宋代
此时栀子的炮制发展较祥,对其炮制目的亦有了初步的论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去皮须,用甘草水浸一宿,滤过焙干入药用”。[2] 《产宝杂录》有“姜汁炒焦黄”。[2]《疮疡经验全书》记有“酒炒”。[2]《圣惠方》记载“炙酥拌微炒”等。[3]
1.6元代
对栀子的炮制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丹溪心法》提到“炒会十分有二分焦黑,治血病炒黑用”。《汤液本草》记载“治心须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煨;用仁去心胃中热;去皮去肌表热”。[2]
1.7明代
对栀子的炮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对其炮制目的有较详细记载。《本草蒙荃》记载“折顿及须,研碎才炒,去热用但燥而已,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增补万病回春》记有“清上焦郁热,用慢火炒黑;清三焦实火生用,能清曲屈之火”。《本草原始》提到“沿上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微炒用,血病炒黑用”。《寿世保元》记有“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医学入门》提到“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用。虚火童便炒七次至黑色”。[2]《炮制大法》提到“凡使先皮须了,取九棱,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滤过焙干,捣晒如赤金末用,大率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沉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奇效》提到纸裹煨等。[3]
, 百拇医药
1.8清代
多加辅料制,有酒炒《大成》,姜汁炒黑《通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对炮制作用的记述,《备要》记有“生用色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得配》记有“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3]
1.9近现代
栀子临床大多要求生用,除个别地区外,对历代炮制方法只沿用净制、炒或炒焦、炒炭等几种,少数地区用姜汁拌炒以清热止呕。有报道提倡盐炙栀子替代童便制。[2]
2现代栀子炮制的研究
中药炮制后,由于加热、水浸及酒、醋、药计等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研究中药炮制前后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变化,对探讨中药炮制作用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对栀子的炮制研究主要有:
, http://www.100md.com
2.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栀子主要含环烯醚萜如异栀子甙、去羟栀子甙{京尼地平}、山栀子甙等。[4] 以京尼地平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地平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焦栀子的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3]
2.2药理作用的影响
根据栀子药理研究结果,栀子能增强胆汁分泌,有利胆消炎作用,并可降低血中胆红素。栀子并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降血压、镇静降温的作用。炮制前后其药理变化主要有:
2.3对胆色素的影响
栀子在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色素出现量有较轻的抑制,生栀子和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
2.3.1止血作用
, 百拇医药
生栀子和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剂量时均有明显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注射0.75剂量时,生栀子仍有作用,焦栀子则无作用。[3]
2.3.2退热作用
对注射酵母液引起发热的家兔,生栀子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焦栀子则无作用。[3]
2.3.3抗菌作用
生栀子和焦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生栀子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较佳,焦栀子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更强,这一点和中医对便溏者用焦栀子是一致的。[3]
综上可知,代对栀子的炮制方法很多,代使用和研究的只有净制、炒或炒焦、炒炭等几种。历代沿用的煨法、甘草水制、酒炙。醋炙、蜜炙、盐炙、童便炙等多种炮制方法并没有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对栀子的炮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临床用药理论,历代沿用的各种炮制方法中找出突破点,栀子的炮制更趋统一合理和标准化、科学化,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栀子制品。
参考文献
[1]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页.
[2] 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7页.
[3] 张世臣、陈奇.中药炮制学(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6~97页.
[4] 李仪奎、陈奇.中药药理学(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0页., 百拇医药(杨港坚)
关键词栀子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栀子药用茜草科植物常绿灌木栀子GardeniajasmimoidesEllis的成熟果实。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心烦、躁扰不安;肝胆湿热郁结之黄疸;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此外,生栀子粉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湿敷,对外伤性肿痛有消肿作用,涂敷疖肿亦有效。历代医药文献对栀子的炮制记载较多,主要有净制、加辅料和不加辅料等几大类。整理栀子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弄清炮制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并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栀子炮制理论的深入探讨、制定炮制质量标准、炮制工艺改革和指导中医临床正确安全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栀子炮制的历史沿革
, 百拇医药
1.1汉代
栀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对其炮制未有记载。《伤寒论》中有“俗本谓,栀子生用吐,炒黑则不吐”、“擘破”的记载。[1]
1.2晋代
《肘后备急方》记载有“炒炭”、“炒末”的炮制方法。[2]
1.3南北朝
《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便,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滤过,焙干,捣碎,筛为赤金末用”。[2]
1.4唐代
这一历史时期,对栀子炮制有了初步发展,多次记载有加辅料制。如《银海精微》中提到“酒炒”、“炒”;《千金方》记有“炙法”。[2]
, 百拇医药 1.5宋代
此时栀子的炮制发展较祥,对其炮制目的亦有了初步的论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去皮须,用甘草水浸一宿,滤过焙干入药用”。[2] 《产宝杂录》有“姜汁炒焦黄”。[2]《疮疡经验全书》记有“酒炒”。[2]《圣惠方》记载“炙酥拌微炒”等。[3]
1.6元代
对栀子的炮制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丹溪心法》提到“炒会十分有二分焦黑,治血病炒黑用”。《汤液本草》记载“治心须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煨;用仁去心胃中热;去皮去肌表热”。[2]
1.7明代
对栀子的炮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对其炮制目的有较详细记载。《本草蒙荃》记载“折顿及须,研碎才炒,去热用但燥而已,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增补万病回春》记有“清上焦郁热,用慢火炒黑;清三焦实火生用,能清曲屈之火”。《本草原始》提到“沿上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微炒用,血病炒黑用”。《寿世保元》记有“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医学入门》提到“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用。虚火童便炒七次至黑色”。[2]《炮制大法》提到“凡使先皮须了,取九棱,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滤过焙干,捣晒如赤金末用,大率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沉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奇效》提到纸裹煨等。[3]
, 百拇医药
1.8清代
多加辅料制,有酒炒《大成》,姜汁炒黑《通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对炮制作用的记述,《备要》记有“生用色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得配》记有“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3]
1.9近现代
栀子临床大多要求生用,除个别地区外,对历代炮制方法只沿用净制、炒或炒焦、炒炭等几种,少数地区用姜汁拌炒以清热止呕。有报道提倡盐炙栀子替代童便制。[2]
2现代栀子炮制的研究
中药炮制后,由于加热、水浸及酒、醋、药计等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研究中药炮制前后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变化,对探讨中药炮制作用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对栀子的炮制研究主要有:
, http://www.100md.com
2.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栀子主要含环烯醚萜如异栀子甙、去羟栀子甙{京尼地平}、山栀子甙等。[4] 以京尼地平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地平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焦栀子的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3]
2.2药理作用的影响
根据栀子药理研究结果,栀子能增强胆汁分泌,有利胆消炎作用,并可降低血中胆红素。栀子并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降血压、镇静降温的作用。炮制前后其药理变化主要有:
2.3对胆色素的影响
栀子在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色素出现量有较轻的抑制,生栀子和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
2.3.1止血作用
, 百拇医药
生栀子和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剂量时均有明显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注射0.75剂量时,生栀子仍有作用,焦栀子则无作用。[3]
2.3.2退热作用
对注射酵母液引起发热的家兔,生栀子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焦栀子则无作用。[3]
2.3.3抗菌作用
生栀子和焦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生栀子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较佳,焦栀子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更强,这一点和中医对便溏者用焦栀子是一致的。[3]
综上可知,代对栀子的炮制方法很多,代使用和研究的只有净制、炒或炒焦、炒炭等几种。历代沿用的煨法、甘草水制、酒炙。醋炙、蜜炙、盐炙、童便炙等多种炮制方法并没有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对栀子的炮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临床用药理论,历代沿用的各种炮制方法中找出突破点,栀子的炮制更趋统一合理和标准化、科学化,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栀子制品。
参考文献
[1]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页.
[2] 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7页.
[3] 张世臣、陈奇.中药炮制学(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6~97页.
[4] 李仪奎、陈奇.中药药理学(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0页., 百拇医药(杨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