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62例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病变与气胸的关系,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09年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62例气胸中经过休息,胸穿排气肺复张11例(17.74﹪),胸腔闭式引流复张34例(54.83﹪),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治愈8例(12.90﹪),进展为脓气胸并支气管胸膜瘘6例(9.67﹪),经胸改加肺瘘修补术治愈,因肺结核空洞破溃而行肺叶切除术2例(3.22﹪),因肺结核严重,呼吸衰竭死亡1例(1.61﹪)。结论:肺结核并发气胸时,症状急,病情重,及时恰当的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肺结核;气胸;肺复张;并发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62例,男48例,女14例,男女比 3.42:1,年龄18~75岁,<40岁23例(37.09﹪),41~60岁32例(51.61﹪),>61岁7例(11.29﹪)。
, http://www.100md.com
1.2自发性气胸的基本情况
1.2.1诱发因素呼吸道感染诱发咳嗽23例(33.89﹪),屏气用力(用力排便,打喷嚏,抬重物)22例(35.48﹪),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顽固性咳嗽8例(12.90﹪),因抗结核药副作用停药后发生气胸7例(11.29﹪),无明显诱因2例(3.22﹪)
1.2.2症状呼吸困难46例,胸痛39例,咳嗽36例。35例有不同程度发热,盗汗症状。
1.2.3气胸部位,类型,压缩面积左侧27例(43.54﹪),右侧31例(50.00﹪),双恻4例(6.45﹪)。闭和性气胸38例(61.29﹪),交通性气胸18例(29.03﹪),张力性气胸6例(9.67﹪)。肺组织压缩小于20%28例(45.16﹪),21~50%19例(30.64﹪),大于51%15例(24.19﹪)。
1.2.4并发症皮下气肿9例(14.51﹪),纵隔气肿2例(3.22﹪),血气胸2例(3.22﹪),合并脓胸4例(6.45﹪)。
, http://www.100md.com
1.2.5复发有9例(14.52﹪)出现1次至3次复发。
1.3肺结核的诊断与分类肺结核按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于2001年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继发性肺结核58例,其中浸润型肺结核39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19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痰查抗酸杆菌阴性27例,痰查抗酸杆菌阳性35例。初治22例,复治40例。合并肺大泡8例。
1.4治疗方法在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自发性气胸的类型与病因,肺压缩程度,病情状况及有无并发症采取各种适当措施。对于肺萎陷小于20﹪的患者,尽量胸穿排气,一次性抽到出现负压为止,不能出现负压,马上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部位一般选择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或第3肋上缘,限局性气胸可以根据积气部位置管。对于肺组织萎陷大于20﹪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液气胸患者,要经肋床引流,因经肋间引流,引流管刺激肋间神经,病人常因术后疼痛难以耐受,引流部位一般选择在腋中线第8肋上,切除对应的肋骨3厘米后置管。纵隔气肿可行气管前筋膜切开排气,严重的皮下气肿可先将气体赶向引流处经切口排出,然后用绷带加压固定引流切口。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患者经胸穿抽气复张11例(17.74%);胸腔闭式引流治疗51例,其中张复34例(54.83%),引流无效的患者中经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治疗8例(12.90%),胸改加肺瘘修补6例(9.67%),肺叶切除2例(3.22%),均治愈;死于呼吸衰竭1例(1.61%)。
3讨论
气胸是肺结核常见和严重并发症,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上中老年多见,肺结核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与病人年高体弱,免疫力差有关。肺结核并发气胸的治疗原则应早期排除胸腔气体,使肺尽快腹胀,恢复肺功能,尤其是晚期重症肺结核,肺功能低下,如发生气胸,尽管肺压缩程度不重,也会影响呼吸功能引起急性呼吸衰竭,是造成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使肺尽快复张。行经胸腔闭式引流是最可靠方法,本文资料中62例中有36例经闭式引流复张。对于肺内结核病灶较少,肺萎陷小于20﹪尽量胸穿排气,效果理想。合并肺大泡的气胸尽快手术治疗,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病人愿意接受。合并感染的气胸成为脓气胸,在充分抗结核的基础上,心肺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行胸该加肺瘘修补术,防止因慢性消耗失去手术时机。肺结核破溃引起气胸,均为张力性气胸,肺组织破坏严重,同时结核病变周围组织愈合能力差,此种情况下单纯修补,术后容易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往往需行肺叶切除术。术后恢复饮食后即抗结核治疗,疗程在6个月以上,以继续控制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即使结核病变局限在手术范围内,也应完成6个月治疗方案,以防止术后结核病播散。总之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首先考虑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多数患者效果好,少数效果差者,在充分抗结核基础上行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魏明,朱木新.肺结核病变与自发性气胸关系的探讨.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57-58
[2]胡丽华.肺结核并发气胸82例分析.河南医药信息,10(24):20
[3]徐先全,杨怀远.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2,02, 百拇医药
【关键词】肺结核;气胸;肺复张;并发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62例,男48例,女14例,男女比 3.42:1,年龄18~75岁,<40岁23例(37.09﹪),41~60岁32例(51.61﹪),>61岁7例(11.29﹪)。
, http://www.100md.com
1.2自发性气胸的基本情况
1.2.1诱发因素呼吸道感染诱发咳嗽23例(33.89﹪),屏气用力(用力排便,打喷嚏,抬重物)22例(35.48﹪),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顽固性咳嗽8例(12.90﹪),因抗结核药副作用停药后发生气胸7例(11.29﹪),无明显诱因2例(3.22﹪)
1.2.2症状呼吸困难46例,胸痛39例,咳嗽36例。35例有不同程度发热,盗汗症状。
1.2.3气胸部位,类型,压缩面积左侧27例(43.54﹪),右侧31例(50.00﹪),双恻4例(6.45﹪)。闭和性气胸38例(61.29﹪),交通性气胸18例(29.03﹪),张力性气胸6例(9.67﹪)。肺组织压缩小于20%28例(45.16﹪),21~50%19例(30.64﹪),大于51%15例(24.19﹪)。
1.2.4并发症皮下气肿9例(14.51﹪),纵隔气肿2例(3.22﹪),血气胸2例(3.22﹪),合并脓胸4例(6.45﹪)。
, http://www.100md.com
1.2.5复发有9例(14.52﹪)出现1次至3次复发。
1.3肺结核的诊断与分类肺结核按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于2001年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继发性肺结核58例,其中浸润型肺结核39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19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痰查抗酸杆菌阴性27例,痰查抗酸杆菌阳性35例。初治22例,复治40例。合并肺大泡8例。
1.4治疗方法在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自发性气胸的类型与病因,肺压缩程度,病情状况及有无并发症采取各种适当措施。对于肺萎陷小于20﹪的患者,尽量胸穿排气,一次性抽到出现负压为止,不能出现负压,马上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部位一般选择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或第3肋上缘,限局性气胸可以根据积气部位置管。对于肺组织萎陷大于20﹪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液气胸患者,要经肋床引流,因经肋间引流,引流管刺激肋间神经,病人常因术后疼痛难以耐受,引流部位一般选择在腋中线第8肋上,切除对应的肋骨3厘米后置管。纵隔气肿可行气管前筋膜切开排气,严重的皮下气肿可先将气体赶向引流处经切口排出,然后用绷带加压固定引流切口。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患者经胸穿抽气复张11例(17.74%);胸腔闭式引流治疗51例,其中张复34例(54.83%),引流无效的患者中经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治疗8例(12.90%),胸改加肺瘘修补6例(9.67%),肺叶切除2例(3.22%),均治愈;死于呼吸衰竭1例(1.61%)。
3讨论
气胸是肺结核常见和严重并发症,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上中老年多见,肺结核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与病人年高体弱,免疫力差有关。肺结核并发气胸的治疗原则应早期排除胸腔气体,使肺尽快腹胀,恢复肺功能,尤其是晚期重症肺结核,肺功能低下,如发生气胸,尽管肺压缩程度不重,也会影响呼吸功能引起急性呼吸衰竭,是造成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使肺尽快复张。行经胸腔闭式引流是最可靠方法,本文资料中62例中有36例经闭式引流复张。对于肺内结核病灶较少,肺萎陷小于20﹪尽量胸穿排气,效果理想。合并肺大泡的气胸尽快手术治疗,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病人愿意接受。合并感染的气胸成为脓气胸,在充分抗结核的基础上,心肺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行胸该加肺瘘修补术,防止因慢性消耗失去手术时机。肺结核破溃引起气胸,均为张力性气胸,肺组织破坏严重,同时结核病变周围组织愈合能力差,此种情况下单纯修补,术后容易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往往需行肺叶切除术。术后恢复饮食后即抗结核治疗,疗程在6个月以上,以继续控制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即使结核病变局限在手术范围内,也应完成6个月治疗方案,以防止术后结核病播散。总之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首先考虑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多数患者效果好,少数效果差者,在充分抗结核基础上行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魏明,朱木新.肺结核病变与自发性气胸关系的探讨.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57-58
[2]胡丽华.肺结核并发气胸82例分析.河南医药信息,10(24):20
[3]徐先全,杨怀远.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2,02,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胸膜疾病 > 自发性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