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0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014388
气虚发热的理论概况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734KB,1页)。

     1 气虚发热的理论渊源

    《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可以说《内经》奠定了气虚发热理论的基础。而金元时期是气虚发热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时期。其中李东垣对气虚发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论学说,对脾胃内伤的阐发、内伤热中证病因病理的论述等等都作了很好的论述,主张升发脾胃之气,由此引申出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到了明清以后,研究气虚发热的医家最多,从而使气虚发热理论更加丰富,认识更加深刻。其中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气虚发热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在《景岳全书》中提到气虚发热是“有根之火浮于外而发热。”清代吴谦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精辟的总结。他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内伤外感辩似》中曰“内伤外感皆发热,内伤之发热,热在肌肤,以手扪之,热从内泛,不似外感之发热,热在皮肤,以手们之,热自内轻也。”此后近现代医家对气虚发热又有所阐发。如邓铁涛教授认为甘温不仅能除热,而且能除大热,方除补中益气汤外,还可用当归补血汤等。总之,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论述颇多,这些理论为我们治疗临床上的一些发热性疾病起到重要的作用。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3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