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5420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张卫 程绍鲁 索标 周然宓 董倩 吴秋燕 张吉玉 金海鹏 陈伟龙
第1页

    参见附件(1305KB,1页)。

     本项工作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相关资料地收集、记录、保存和分析,临床治疗操作者不参与此项工作。

    3.2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的构成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疗效的分析采用Ridit分析,治疗后两组症状改善情况以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软件采用SPSS 16.0软件。

    4结果

    4.1主要临床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为主要症状表现,临床上患者还多见有腹胀、纳差、里急后重等。本次研究的180例患者中,表现为腹痛者141人,腹泻144人,粘液便103人,脓血便73人,腹胀98人,肠鸣134人。各主要症状发生频率见表1。

    表11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

    4.2隔药灸与隔麸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泻症状改善分析

    *经χ2检验,隔药灸组在粘液便、里急后重与纳差等症状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与隔麸灸治疗组(P<0.05)。

    4.3隔药灸组与隔麸灸组患者疗效对比

    表3隔药灸组与隔麸灸组患者疗效对比

    经Ridit分析,虽然隔药灸治疗与隔麸灸治疗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隔药灸组近期治愈率显着优于隔麸灸组(P<0.05)。

    5讨论

    中医文献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从其临床证候特点来看,本病当属“久泻”、“肠澼”等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这些论述表明,中医学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存在,并对发病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认识到肠胃功能障碍是其发病的主因,而六淫邪气、饮食所伤、先天禀赋不足及七情郁结等,均可加重肠胃功能失调而诱发该病。归纳起来其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脾胃虚弱: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而升清阳,胃主受纳而降浊阴。脾胃虚弱致使脾胃运化、受纳、升清、降浊功能不足,不能发挥正常的升清与降浊功能,气机升降失职,从而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论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中认为:“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肠间,虚则泄,故为痢也。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因痢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受之,故为痢也。”2、湿邪中阻:湿邪外侵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为阴邪,易伤阳困脾。湿阻中焦引起脾胃气机失调,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则为下痢、泄泻。另湿邪中阻,郁而化热,酿生湿热,湿热下注,则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腑气机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为脓,故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之曰:“湿胜则生濡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进一步论述“泄泻,脾病也,脾受湿不能渗湿,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 3、情志失调:平日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以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司,升降失常,亦可引起泄泻、下痢的发生。如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泄泻》篇论述道:“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4、脾肾阳虚:久病伤肾,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若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会出现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正如汪昂所说:“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景岳全书?泄泻》篇亦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 总之,根据中医理论虽然本病病机复杂,但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则是本病发生的根本病机,因此温养脾肾则称为本病治本的主要治则。

    根据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当以温养脾肾、活血理气为主要治则。因此,本项研究在此治则指导下,选取中脘、气海、天枢(双)、上巨墟、阴陵泉进行治疗,这些穴位均为历代医家治疗泄泻、下痢等的常用穴位。其中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会,天枢、上巨墟分别为大肠募穴与下合穴,灸之能够条畅肠府气机,为治疗肠府疾患的主要穴位。气海穴《千金翼方》云:“水泄痢,灸气海百壮,三报之”。阴陵泉具有健脾利湿止泻的作用,诸穴配合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共奏温养脾肾,疏调气血,调和阴阳之功。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很多,近年来,由于西医西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远期疗效不佳,且存在不少副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少等优点的针灸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2]、艾灸疗法[3]、穴位埋线疗法[4]、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疗法等,同时针灸疗法还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如针灸结合内服药物[5],针灸结合灌肠[6]等,尤其是隔药灸疗法[7-9]在临床上更是得到广泛运用。以往的研究表明,隔药灸治疗本病有显著的疗效,但缺乏对隔药灸疗效的客观评价与影响隔药灸治疗疗效主要因素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主要立足临床,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症状表现进行详尽观察,开展长期的隔药灸与隔麸灸治疗本病的疗效对比研究,分析疗效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隔药灸与隔麸灸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虽然隔药灸与隔麸灸治疗在总有效率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近期临床痊愈率方面隔药灸治疗显著优于隔麸灸治疗。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隔物灸疗法是以某些特定的间隔物作间隔灸,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对身体局部多个穴位进行持续刺激,起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等多种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疗效的产生可能是通过灸、穴、药(或间隔物)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穴位和灸法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间隔药物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隔药灸的治疗效果。因此,在规范临床治疗采用何种穴位与灸量的同时,如何精选方剂,改进剂型,提高间隔物的药效及药饼中药物的透皮吸收能力,则成为了提高隔药灸临床效果的关键之一,也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华消化杂志[J],1993;13(6):354.

    [2]杨顺益.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J],2001;20(1):17.

    [3]张新唯.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5例.中国针灸[J],2001;21(4):198.

    [4]徐非,潘华,陈杰.特定穴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J],1998;14(6):41.

    [5]肖红,刘永庆.针药并用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2006;11(1):36-37.

    [6]张向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