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1页 |
参见附件(1261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所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68例,按中医辨证分型为三组,分别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疗后各组基础心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心率上升明显,总有效率达92.6%。结论:采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令人满意,而且安全稳定,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中药辨证施治;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以心率缓慢、心室率低于60次/min为特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上性和室性逸搏等,属于传统医学心悸、胸痹、结代、昏厥、怔忡及眩晕等范畴[1]。采用传统医学理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笔者自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以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8例,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所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68例,其中男性33例,年龄49~72岁;女性35例,年龄50~7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急症诊疗标准,且排除心肌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2]。
将68例患者按辨证分型分为3组,其中心肾阳虚组24例,男性12例,女性12例;气虚血瘀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气阴两虚组24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
1.2临床表现
心肾阳虚主症:胸闷心悸、形寒肢冷,兼症:面色晄白、倦怠懒言、舌胖苔薄白、脉象沉迟或结代。气虚血瘀主症:心悸气短、心胸憋闷、突发剧痛、四肢厥冷,兼症:面晦唇青、肌肤甲错、爪甲发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或结代。气阴两虚主症: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自汗乏力、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兼症: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1.3治疗方法
心肾阳虚组:治宜温阳益肾,活血通络。药用:人参、党参、白术、桂枝、麻黄、细辛、茯苓、黄芪、薏苡仁、山药、肉苁蓉、淫羊藿、地龙、苏木、附子、薤白、连翘、陈皮、香附、郁金、炙甘草。若胸闷气短者加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复脉;胸痛气短者加石菖蒲、檀香等理气行滞。水煎温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气虚血瘀组:治宜活血化瘀,温经补气。药用: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茯苓、三七、肉桂、香附、郁金、桃仁、枳实、炙甘草。若胸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等活络止痛;胸闷口苦者加厚朴、瓜蒌、苦参、黄连等清心泻火;心阴虚损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等滋阴复脉。水煎温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气阴两虚组:治宜滋阴补气,养血和营。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桂枝、香附、郁金、炙甘草。若遇事易惊者加珍珠母、柏子仁、炙远志等宁心安神;自感窒息,呼吸不畅者加瓜蒌、薤白、陈皮等通阳利气;气虚挟瘀者加丹参、川芎、三七、赤芍等活血化瘀;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丹皮、淡竹叶、玄参等养血除烦;阴虚阳亢者加夏枯草、菊花、天麻、钩藤等清热潜阳;胸闷有痰者加瓜蒌皮、薤白、半夏、川贝等化痰散结。水煎温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1.4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2001年版)中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显效:用药后心率恢复至60次/分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用药后心率较用药前增加20%或以上,心电图较用药前有所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心率无变化,心电图及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用药后心率较用药前减慢20%以上,心电图及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3]。
2结果
经过2个疗程的中药辨证治疗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心肾阳虚组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加重0例,有效率91.7%;气虚血瘀组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1例,加重1例,有效率90.0%;气阴两虚组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加重0例,有效率95.8%。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达92.6%。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各组中药辨证治疗后疗效统计
3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上性和室性逸搏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属于“心悸、胸痹” 等范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心悸隐痛、头昏乏力、动辄加重,常伴有畏寒肢冷、失眠健忘、夜间憋气,严重者出现反复晕厥、突发抽搐、心前区剧痛、可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猝死等,应当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中医五脏学说认为: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心气固摄营血在脉管内循行,营动周身,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肾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阳是人体阳气之根本,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推动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阳根于肾阳,人到中年阳气虚损,心肾之阳气不足致使心之搏动节律减缓,血行迟涩。肾阳不升,心阳不宣,清阳之气不能上达脑窍而出现头昏乏力,眩晕抽搐。气血不相顺接,宗气不充无以走息道而难于行呼吸而出现胸闷、心悸。故心肾阳虚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之本质[4]。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以本虚为主,常兼夹标实,临床上若单用温阳益气助脏之药难获显效,单用活血化瘀之品又难尽其意,故应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之平衡为其治则。在各种兼证中以血瘀一证贯穿本病始终,或与各证夹杂,或突出为主。血行可因阳虚寒凝而迟涩;可因气虚推动无力而瘀滞;可因阴虚内热煎熬、脉道不利而不畅[5]。故在治疗中宜兼顾活血化瘀之法的运用。本文68例患者观察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2.6%。用药后尚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采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和青睐。我们在对中医典籍挖掘整理、继承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研究经验,从不同方面印证了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中药辨证施治得当能明显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且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高克斌.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182~183.
[2]马丽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