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76591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蔡琦英
第1页

    参见附件(2260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温针灸的方法,对照组用常规单纯针刺疗法,治疗时间相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可更好地治疗肩周炎。

    【关键词】 温针灸;针刺疗法;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肩关节囊、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腱及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无菌性炎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年龄与肩关节易发生退变的年龄一致),发病率在8.79%,女性稍高于男性。多为单侧发病,左侧较右侧多见,少数可双侧同时发病。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很多,例如口服药物治疗、针刺疗法、理疗、封闭等,虽多有效果,但往往难以痊愈,且复发率很高,笔者利用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资料来源于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共观察病例100例,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37岁。病程最长者3年余,最短者一周,以1~6个月者居多,共有73例,大于6个月者有27例。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温针灸组)51例,男21例,女30例,平均年龄56岁,其中单侧肩周炎48例,双侧肩周炎3例;对照组(单纯针刺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岁,单侧肩周炎47例,双侧肩周炎2例。100例病例中有37例患者做过X线摄片检查,18例患者做过心电图检查,9例患者于外院做过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两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且无论在性别、年龄还是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性,故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温针灸组

    主穴取肩髃、肩髎、肩贞、曲池、阿是穴。配穴:手阳明经证者配合谷;手少阳经证者配外关;手太阳经证者配后溪;外邪内侵者配合谷、风池;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操作方法:选主穴为主,适当配用配穴,每次选4~6个穴位。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毫针刺,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然后留针不动,将艾段套在针柄上(艾段一般长约2cm左右),在艾段的下端(近皮肤处)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每灸一段为一壮,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疗程: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 天。

    2.2单纯针刺组

    采用单纯针刺的方法治疗。毫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20 分钟,然后将针取出。不施灸,但取穴、针刺手法、疗程等均同温针灸组。

    3结果

    3.1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患肩疼痛消失,肩关节运动恢复正常。

    好转: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明显改善。

    无效:各种症状无明显改变。

    3.2治疗效果

    两组均治疗20次,两组治疗效果见下表。温针灸组有效率为98.0%,单纯针刺组有效率为89.8%,经统计学处理,温针灸组和单纯针刺组两组的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3.3典型病例

    患者,男,56岁,教师。于2009年12月19日初诊。右肩臂酸痛反复发作一年余,近几日来症情又起,右肩酸痛伴麻木、伸举受限已十日余。自觉右肩部发凉,痛有定处,得热则减,且疼痛每于夜间加剧,甚时宛如锥刺,不能向患侧侧卧。否认外伤史。查右肩背部局部无明显红肿,触之不热,右肩峰附近压痛明显;右肩部活动度为:外展30度、上举50度、内旋0度、外旋10度,后伸时拇指只可触及下腰段第四腰椎附近;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此乃风寒之邪侵袭,气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西医诊断为肩周炎,中医诊断为肩痹,治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用温针灸法,取肩髃、肩髎、肩贞、曲池、阿是穴为主,配合外关、合谷等穴。每次取六穴,均取右侧,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然后主穴针上施炙艾段二壮,配穴针上施炙艾段一壮,隔天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完毕后,嘱咐病人做运动30分钟左右(例如:徒手爬墙,体后拉手、内收外展锻炼等),并要求其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寒。治疗四次后患者右肩臂疼痛明显减轻,右肩关节活动度增大,十四次后患肩疼痛基本缓解,右肩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治疗6次,随访半年未复发。

    4分析与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在中医学中属痹证的范畴,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俗称“五十肩”。在祖国医学中又称之为“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多因体虚、劳损、风寒湿邪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肱二头肌长短肌肿胀,关节滑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渗出。临床上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酸重、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肩后及外侧均可有压痛,主动和被动运动受限,日久则抬举困难,不能完成自伸,触头等动作,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素问·刺法论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篇》也提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体会到,凡是慢性病,大多有气血不足,正不胜邪的因素存在。因而肩周炎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其实质皆为本虚标实之象,只是因病程长短不一、体质不同而略有偏重,故治疗时不顾其虚,只泻其实,则收效甚微。

    从作用机制来说,针刺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近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针刺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渗出物的吸收,降低神经兴奋性,从而达到消炎止痛,促进病变功能恢复的目的。而艾灸的作用也早已在《素问?调经论篇》有所提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相比针刺法而言,灸法具有更为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灸法可开发腠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温针灸是在针刺的基础上结合艾灸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两者的结合。用于肩周炎的治疗更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因为祖国医学认为:“气血痹阻,不通则痛”,肩痹多为风寒湿之邪外袭所致。因寒邪为阴邪,其性收引、凝结,故寒邪所致疼痛多为冷痛(具有遇寒加剧,得温则减的特点),而夜间阴寒更甚,故肩周炎患者的肩痛日轻夜重,常可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反可减轻。笔者正是根据肩周炎的这种种临床表现,总结其发病根源,才选择了温针灸的方法治疗肩周炎。而实践也证明,温针灸的确能使风寒湿等外邪祛除,气血调和,经络疏通而使肩痹得到舒解,其温阳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远远优于单纯针刺法。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功能锻炼、局部保暖、营养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