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76585
126例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胡敏
第1页

    参见附件(1292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2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6例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硝酸咪康唑栓治疗组)、B组(克霉唑栓治疗组)、C组(制霉菌素阴道栓治疗组)各42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痊愈21例,显效15例;B组痊愈18例,显效17例;C组痊愈20例,显效15例;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偶见阴道轻微烧灼感,继续使用均消失。结论:硝酸咪康唑栓、克霉唑栓及制霉菌素阴道栓治疗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效果均较理想,且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假丝酵母菌;妊娠;疗效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白假丝酵母菌为假丝酵母菌种中最常见的,它引起的有症状的假丝酵母菌感染约占全部病例的80%~90%[1]。据有关调查[2]约10%~20%的非孕妇女及30%的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并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才会出现相关症状。本文就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作出相关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年2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6例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硝酸咪康唑栓治疗组)、B组(克霉唑栓治疗组)、C组(制霉菌素阴道栓治疗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2],且排除阴道细菌性感染、滴虫感染、淋病等患者。A组42例患者中年龄23~34岁,平均26.8岁;孕周24~39周,平均34.6周;轻度19例,中度13例,重度10例。B组42例患者中年龄22~35岁,平均27.1岁;孕周25~38周,平均34.1周;轻度15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C组42例患者中年龄22~33岁,平均26.4岁;孕周23~38周,平均34.8周;轻度16例,中度12例,重度14例。三组患者从年龄、孕周、病情分级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分别给予A组硝酸咪康唑栓400mg,B组克霉唑栓500mg,C组制霉菌素阴道栓500mg,均瞩患者临睡前放入阴道1枚,每天1次,连续应用7d。

    1.3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镜检结果进行观察并记录。

    1.4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临床外阴瘙痒、尿频、尿痛及水肿、潮红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镜下检查阴性;显效:以上临床表现明显好转,镜下检查阴性;有效:以上临床表现部分好转,镜下检查阳性;无效:以上临床表现基本无改善,镜下检查阳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A组痊愈21例,显效15例;B组痊愈18例,显效17例;C组痊愈20例,显效15例;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差异。

    2.2不良反应

    三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偶见阴道轻微烧灼感,继续使用均消失。

    3讨论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阴道炎,多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该菌为双相菌,有酵母相及菌丝相,菌丝相有侵袭能力可致病。该菌可生活在正常人体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其他脏器中,经常在阴道中存在而无症状。当阴道内糖原增多、酸性增强,局部免疫力低下时,假丝酵母菌会发生大量繁殖并转为菌丝相而引起炎症,故临床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3]。还有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改变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抑制关系,也可以使该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感染。妊娠期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的逐渐增加、阴道环境呈现高糖原性改变,从而为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4]。

    由于妊娠期合并症的特殊性,一般临床治疗多采取对胎儿无害的药物,且多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硝酸咪康唑栓、克霉唑栓及制霉菌素阴道栓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妇科阴道制剂。硝酸咪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以及影响其代谢过程;克霉唑也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其机制为抑制真菌自芽孢转变为侵袭性菌丝过程,通过干扰细胞色素P450活性,抑制真菌细胞膜固醇类-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制霉菌素通过与敏感真菌膜上特异的固醇结合而破坏细胞膜,导致菌体内容物外漏而死亡。文中通过对三种药物的分别应用比较发现,硝酸咪康唑栓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87.8%;克霉唑栓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为87.8%;制霉菌素阴道栓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3%;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三种药物治疗妊娠期VVC效果相当。由于三种药物菌属外用药且刺激性不大,故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情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