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7694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65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陈国强 曾锋
第1页

    参见附件(1114KB,1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 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0. 6% ;对照组66.7%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 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脑出血( 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急、变化多、进展快,病死率、病残率均居脑血管病之首。其患病人数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10%~20% ,住院病死率往往高达43%~51%[1] , 且大部分幸存者都将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危害病人健康。造成沉重负担。目前,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救治一直是中西医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积极有效的早期治疗对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但迄今为止对于脑出血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2],作者近2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0年6月~2010年12月间收治脑出血患者65例,以头痛、头昏、血压高、昏迷、偏瘫等为主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部CT或MR I明确诊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龄在55~79岁之间,合并心律失常32例,合并心力衰竭8例,肺部感染9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治疗前2组年龄、神经功能状态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

    2.1对照组

    用常规西医治疗予解除血肿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 选用甘露醇、利尿剂,调整血压,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如有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并心律失常予抗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予抗心力衰竭治疗,并上消化道出血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治疗组

    予以清开灵、脱水剂、有效的抗生素及中枢神经兴奋剂静注,口服具有补气活血、通经活络、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功效的中药:黄芪、赤芍、红花、当归、莪术、丹参、川芎、川贝、牛膝、胆南星等加减。

    3疗效标准和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 临床主症全部消失,生活基本自理; 显效: 神志清楚,语言较流利,肌力提高一级以上,伴随症状改善; 有效: 神志清楚,肌力提高一级以上,伴随症状不同程度改善; 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恶化: 死亡或者神志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加重者.

    3.2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4讨论

    目前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穿刺颅内血肿碎吸术的逐渐开展,使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程度及死亡率均有明显降低,但是受年龄过大、出血部位过深、并发症等自身因素的限制,内科保守治疗仍是目前脑出血治疗的主要方法。现代研究表明,脑出血后的生理病理变化主要与血肿和脑水肿有关,其直接影响着病情的预后[4]。脑出血后血肿本身对脑组织压迫及其随后引发血肿周围的脑组织缺血、脑水肿和细胞毒性损伤。脑出血后双侧大脑半球,特别是出血侧半球的脑血流量明显降低[5] 。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不但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既可祛除脉络内之瘀血,又能化散络道外之瘀血,促使颅内血肿吸收加快。水蛭含有水蛭素,能防治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使凝固血块分解,还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周围炎症及水肿,可促进血肿吸收[6]脑出血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或恣酒纵欲或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以致阴亏于下,肝阳暴张,内风旋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心窍,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如不及时救治常致死亡。其发病不外阴阳偏盛,气血逆乱,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形成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

    本组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满意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孔祥荣,郭富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影像学[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 14 (10) : 751.

    [2]杨杰,刘鸣. 脑出血的CT特征与预后[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1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