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7583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74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高夫生 曾芳兰 吴征东
第1页

    参见附件(1091KB,1页)。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取我院74例乳头状瘤病例做总结性分析和讨论,中轻度患者予以局部扩大病变导管切除,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者经征得患者同意予以乳房切除。结果 72例经手术治愈,多发性患者3例术后1年有复发,后行乳房切除治愈。结论 通过乳头溢液、脱落细胞学和导管镜辅助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明确诊断,从而选择更为合理的手术方式为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区段切除;良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患者74例,均为女性年龄17-68岁,平均46.8岁。58例为乳头溢液,38例为血性溢液,20例为浆性溢液且8例伴有乳晕区肿块和3例乳晕外肿块;16例为单纯肿块无溢液现象。有48例病变发生在左侧,26例病变发生于右侧,其中含有8例发病于双侧。病程7d-4年,但发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5例,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9。除3例患者未婚,年龄为别为17岁、21岁、23岁,其余均有生育史。术前根据体征进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60.1%与术后证实相符,导管内经检查48例,其中43例(89.6%)与术后病理相符,应用导管内视镜进行术前定位。观察瘤状物质经1.0-3.5cm,质地硬、边界不清、无包膜且可见大小不等囊腔。

    1.2方法

    本组数据均进行手术治疗,58例溢液患者行病变导管和乳腺区段切除,其中伴有乳晕肿块和乳晕外肿块行周围乳腺组织局部切除,单纯无溢液患者根据情况行局部切除或区段切除;单发恶变1例和多发恶变1例行改良根治手术。

    2结果

    经手术切除治疗后基本达到满意效果,经随访2-5年通过电话和邮递调查问卷,发现复发人数为9例(占12.1%),癌变人数为4例(占5.4%),其中有多发性患者3例术后1年有复发,后行乳房切除治愈,随访详情见表2-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治疗及随访结果 表2-1

    3讨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临床上分为单发、多发两类,单发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仅为导管内打乳导管内1.5cm开口壶腹下段乳头状瘤,其主要表现为溢液,以血性溢液为主,另有浆性溢液伴随。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在乳腺小导管内相距乳头导管开口远,临床表现中乳腺周围伴有边界不清的肿块,伴乳头溢液较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临床表现多为溢液,本组资料溢液率为78.4%,血性溢液通常是因为肿块增大破坏组织造成组织坏死而出血。部分肿块增大导致乳管积液而造成乳房周围部分肿块,无疼痛。在临床诊断中通过乳头溢液、脱落细胞学和导管镜辅助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明确诊断和准确定位可为手术提供可靠资料便于手术的施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改变的其中一种,为乳腺导管内小导管和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病变和间质细胞增加,在此区分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前者为瘤状病变,后者为良性肿瘤。前者表现为导管扩张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卷曲或弯折,间质深入而形成瘤样病变且伴随上皮细胞层次增加。后者常出现在大导管且多为单发,与前者相比癌变率稍低。本次随访数据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率为5.4%,与国内相关报道癌变率5-10%相符,另有报道称该病癌变率为14.5%。根据国外报告指出在乳腺增生病变中,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癌变率相对较高,被视为癌变前兆表现。有学者提出应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列入不典型增生。而国内研究表明,无论是在首发或复发的乳头状瘤病患者复查切片中,均可见乳头状瘤病与乳头状癌交替存在,视为良性至恶性过度的一种存在形态。

    一般情况出现溢液或乳房肿块到医院就诊,根据多种辅助检查判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时应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对病史相对较长且对药物治疗无效,根据年龄和体征判断为有孤立肿块病伴有乳头溢液者并处于更年期或更年期后应视为高危人群,此类患者作变区乳房活检。根据对本组数据的研究我们认为应明确诊断患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位置予以切除可以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如有个别情况应进行单纯乳房切除或行改良根治手术,本组数据随访结果大体另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Shen K W, Wu J, Lu J S, etal. Jiberoptic ductoscopy for patients with nipple dischange [ 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9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