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3179KB,3页)。
1.5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痊愈:症状消失或大部分消失HAMD减分率≥80%;显效:症状明显减轻,HAMD减分率≥50%;有效:症状明显减轻,HAMD减分率≥25%;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HAMD减分率<25%[5]。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5.00%,二者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分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恶心4例、厌食2例、便秘1例、失眠3例、其他2例等;对照组恶心3例、厌食3例、便秘1例、失眠2例、其他1例等;两组均未发现外周血、肝、肾、内分泌功能和心电图异常改变。观察组TESS评分4.51±1.83分,对照组为4.22±1.59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和睡眠差,时刻担心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和感到全身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在西方国家常常被称为“情绪感冒”,意思是说抑郁症像伤风感冒一样的一种常见精神疾病,首次发病年龄以16~25岁最多,其次是26~35岁;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其中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将死于自杀[6]。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等。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WHO统计,7%~10%的老年人患有抑郁症。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期抑郁症有时症状不典型,当老人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治疗。
采用西酞普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老年抑郁症,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2.50%,患者HAMD和HAMA评分显著降低。研究表明,脑内神经递质的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如5-羟色胺(5-HT)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西酞普兰是一种二环氢化酞类衍生物,属于新型5-HT再摄取抑制剂,它通过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对5-HT的再摄取,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中可供生物利用的5-HT增多,从而增强中枢5-HT能神经的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西酞普兰无明显的抗肾上腺素能、抗胆碱能、抗组胺作用,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副作用轻微,并且对细胞色素P450几乎无抑制作用,所以不会影响其他药物代谢,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易耐受,可长期坚持治疗,安全性高。丁螺环酮是一种新型抗焦虑药,属于5-羟色胺1A(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能与5-HT1A受体选择性结合产生弱激动作用。丁螺环酮表现出两种作用:即完全的突触前激动剂作用和部分突触后激动剂作用;小剂量使用丁螺环酮时,突触前5-HT1A自身受体激动作用大于突触后5-HT1A受体激动作用,因而产生负反馈抑制作用,使焦虑症患者体内过高的5-HT活力降低,缓解焦虑症状;大剂量使用后,导致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少,使突触后激动作用增强,相对地提高了5-HT神经递质活力,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7]。肝硬化时,由于丁螺环酮首过效应降低,可使血药浓度增高,药物清除率明显降低,在治疗时应注意。西酞普兰与丁螺环酮合用,丁螺环酮对西酞普兰有增效作用。老年抑郁症极易复发,因而症状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终结治疗,患者在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建议继续服药一年,并坚持定期复诊。患者主要以口干、恶心、厌食和失眠等不良反应为主,TESS评分为4.51±1.83分,症状轻微。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老年抑郁症,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而轻,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远岭,施剑飞,叶建林,等.文拉法辛和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7,19(23):1044-104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3-91.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7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