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2036KB,2页)。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不稳定源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会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从而致使相关冠状动脉节段的不完全闭塞,从而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如若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极易发展为完全闭塞引起透壁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虽然有较多报道指出,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牵涉多种不同的生理、病理机制,但斑块的破裂所诱发的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始终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是此类疾病的治疗重点。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化学分解,酶催化裂解等方式而制得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段,分子量在4000-6000之间,有显著的抗Xa和抗Ⅱa的作用,并且能溶解血栓。Quyyumi等【3】报道,低分子肝素能促进心肌缺血患者的侧支循环形成,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肌缺血。在心绞痛的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主要通过作用于血浆活化的第Ⅹ因子,使其灭活,而发挥抗血栓的作用。相关药理学报道显示,低分子肝素可抑制体内或体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但其不会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结合,在发挥抗作用时,出血的可能性较小。有类似研究显示,配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硝酸甘油类药物治疗,也未发生出血、局部或全身过敏、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严重不良反应【4】。通过本组实验研究观察到,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胸痛缓解及消失时间、心电图ST-T段变化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因其具有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高度抗Ⅹa因子和抗凝血酶活性、促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逆转高凝状态、与血浆蛋白酶非特异结合能力低、受血小板因子4的抑制作用小等特点【5、6】,可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疗效,且副作用小、安全,不需实验室同步检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2]韩凌,沈潞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及肝素抗凝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6):321
[3] Quyyumi AA,Diodati JG, lakatos E,et al.AngiogeIlic effects of LMWH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pilot study.J Am CollCardio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