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治疗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
第1页 |
参见附件(1070KB,1页)。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治疗与常规卡马西平治疗疗效对比,观察针刺疗法治疗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止痛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与常规卡马西平治疗疗效对比。结果:临床研究表明,两组在VAS疼痛改善程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当(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其止痛效果与西药卡马西平的疗效相当,【关键词】针刺疗法;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不表现有神经系统体征,单纯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常常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及生活,目前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存在多种假说。[1-4]虽然部分西药在控制其疼痛程度上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远期疗效不尽人意且有较重的不良反应与抗药性。手术治疗则难度大,风险高,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复发率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应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采用针刺治疗本病,其疗效显著,为进一步明确其止痛的有效性,我选择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进行针刺治疗与常规卡马西平治疗疗效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共60例,其中男性27 例,女性 33例。年龄 38~64 岁,平均年龄53.31岁。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12年。随机分为试验组30 例,对照组 30例。两组性别组成用X2检验,两组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年龄分布年龄与平均年龄用X2和t检验,两组在年龄分布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程分布经 t检验,两组病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支分布用X2检验两组在病支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情疼痛程度两组病情疼痛程度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情分级分布用X2检验两组,两组在病情分级分布上无显著差异(>0.05),综上所述,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刺治疗1)针刺选穴:共穴取:合谷,太冲;分支取穴:第一支痛:攒竹,头维。第二支痛:迎香,颧髎。第三支痛:下关,頬车2)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0.35mm×40mm毫针刺合谷穴,直刺进针1寸左右使针感从虎口两指之间向肘部扩散,得气后留针;太冲穴直刺0.5-1寸,得气后留针;面部三叉神经相应分支穴位快速刺入1-1.5寸,使触电感传至相应各支分布区域,留针30min,期间行针2次,一次5分钟,采用平补平泻法。一天一次,针刺三十天一疗程。
对照组:卡马西平,卡马西平(每片0.1克,山东齐鲁兴华制药厂, 批号:国药准字H37021328)每次0.1克,每日3次。
(注:试验期间停用其他三叉神经痛的中西药物,入选前服用三叉神经痛药物者在停药一周后入选。两组治疗30天结束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测
采用Huskisso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1评定。即用一条10CM长的VAS标尺,正面有0-10之间游动标尺,背面有0-10数字。让患者在游动标尺之间标出自己疼痛的位置,观察者立即读出背面的数字
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值取双侧。
5研究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标尺程度比较,见表1
表1治疗前后疼痛标尺程度比较(x±s)
(注:疼痛指数=(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后疼痛程度)/治疗后疼痛程度)
说明: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相比疼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程度相比,经X2检验说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当。
6讨论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脉均会于此,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外邪、内伤或内外合邪,使脏腑功能失调,经络痹阻,气血逆乱上犯于头面而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无预兆,洗脸、刷牙、咀嚼、讲话等动作均可猝然诱发,其发作突然,变化迅速,其痛多呈刀割样,痛处固定不移符合中医学辨证之“血瘀”的特点,根据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理论,临床我采用针刺治疗本病,其疗效显著,止痛的有效性明确。
参考文献
[1]李世亭,潘庆刚,王戎元,等.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研究.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248~251.
[2]黄建涛,姜晓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7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