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150KB,1页)。
【摘要】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胃癌患者30例例检测血清PG I含量,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的血清PG I都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在影响因素方面,血清PG I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者PG I水平高于不饮酒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也影响PG I的分布,BMI较高的人群PG I水平普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者PG I水平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作为胃癌的重要筛查指标,但是要注意一些影响因素的变化。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I;胃病;胃癌;检测
胃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世界范围内为癌症的第二大死因,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由于胃癌在诊断时多数已到晚期,目前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很低[1]。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前已经明确,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疾病,而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是萎缩性胃炎良好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胃蛋白酶原种的 PG I和在胃病中的临床检测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收集本地区胃癌高发区2009-2010年确诊的胃癌患者30例,年龄45-69岁,年龄中位数为52岁。男性12例,女性18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条件下,胃镜检查前采取空腹静脉血5ml,离心收集血清,-80度保存,备测。
1.2检测仪器与方法酶标仪为美国BIOTEK公司产品,型号ELX800,检测波长为450nm。采用TRFIA法进行PG水平测定。基本步骤:以PG I单克隆抗体80030(瑞典canAg公司)包被板,双功能螯合剂异氰酸苄基二乙烯三胺四乙酸络合Eu3+及标记PG I单克隆抗体,发光增强系统为以β-二酮体为主的增强液。基本原理:吸附于微孔板表面上的人PG I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样本中的PGl分子相结合。洗板,除去残留样本。加入HRP标记抗体,令其与PG I分子(抗原抗体结合物)相结合。再次洗涤后加入TMB底物溶液。底物被酶氧化后显蓝色。加入终止液终止酶反应,微孔中的溶液显黄色。颜色深度与PG I浓度呈正相关。
1.3统计学处理一般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连续变量(血清PG I检测结果)资料两组比较的秩和检验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样本量与检验效能的计算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
2结果
在本文研究对象中,血清PG I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者PG I水平高于不饮酒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也影响PG I的分布,BMI较高的人群PG I水平普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者PG I水平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胃蛋白酶原(PG)是一种具有消化功能的内切蛋白酶,属于天冬氨酸蛋白家旒胃蛋白酶原是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42KD[2],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在胃内盐酸或已活化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分子量为35KD的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和多肽。人胃蛋白酶原可分为两种生化和免疫活性特征不同的胃蛋白酶原亚群。PG 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血清PG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3]。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癌前病变的常见原因,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国外也有人把低水平血清PG看作是胃粘膜萎缩状态和癌前病变的标志。 有些学者研究发现,血清PGR的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范围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肠型胃癌患者血清PG I、PGR明显下降。这些都表明血清PG能够反映胃粘膜的功能状态,把它作为胃癌的筛选标准是可行的。
有研究通过内窥镜和病理学检查证实,91%的血清PG异常居民的胃粘膜可见明显的癌前病变,其中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达到70%以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超过50%,明显高于血清PG正常的居民(P0.05)。BMI也影响PG I的分布,BMI较高的人群PG I水平普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者PG I水平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P<0.05)。
总之,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作为胃癌的重要筛查指标,但是要注意一些影响因素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Song DH,Rana B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5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