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治疗
【摘要】浅谈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治疗
【关键词】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 普外科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现就本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37例伤口感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普外科共992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检出1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13.8%。其中男性79例,女性58例。年龄分布为32岁~89岁,其中65岁89例,占65%。急症手术56例,占41%。手术时间2h共85例,占62%。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共69例,占43%。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78例,占57%。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78例,占57%,其中高血压32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4例、老慢支及呼衰25例、脑梗死及中风9例。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4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术前营养支持仅19例,占14%。细菌培养共74例,占54%。培养阳性率为80%,共59例。其中G+菌18株,G-菌41株。术中置引流管104例,占76%。二类切口手术104例,占76%。三类切口手术33例,占24%。13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d~10d不等。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喹诺酮类。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 百拇医药
3讨论
3.1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多,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或)放疗,关键是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3.2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文献证明,在单纯脾切除、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术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龄不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如年老体弱、大手术、恶性肿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2]。
, 百拇医药
3.3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药问题的日益加重,使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但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在停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菌群失调、抵抗力低下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一定关系[3]。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二、三类切口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 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 陈洪祥,倪国珍.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医药产业资讯,2005,9(2):10-11.
[3] 王洪艳,洪涛.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北华大学学报,2005,6(2):166-168., 百拇医药(尤正东)
【关键词】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 普外科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现就本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37例伤口感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普外科共992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检出1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13.8%。其中男性79例,女性58例。年龄分布为32岁~89岁,其中65岁89例,占65%。急症手术56例,占41%。手术时间2h共85例,占62%。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共69例,占43%。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78例,占57%。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78例,占57%,其中高血压32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4例、老慢支及呼衰25例、脑梗死及中风9例。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4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术前营养支持仅19例,占14%。细菌培养共74例,占54%。培养阳性率为80%,共59例。其中G+菌18株,G-菌41株。术中置引流管104例,占76%。二类切口手术104例,占76%。三类切口手术33例,占24%。13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d~10d不等。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喹诺酮类。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 百拇医药
3讨论
3.1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多,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或)放疗,关键是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3.2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文献证明,在单纯脾切除、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术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龄不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如年老体弱、大手术、恶性肿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2]。
, 百拇医药
3.3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药问题的日益加重,使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但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在停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菌群失调、抵抗力低下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一定关系[3]。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二、三类切口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 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 陈洪祥,倪国珍.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医药产业资讯,2005,9(2):10-11.
[3] 王洪艳,洪涛.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北华大学学报,2005,6(2):166-168., 百拇医药(尤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