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89457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王英
第1页

    参见附件(1093KB,1页)。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的将入院治疗的8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相应的加以中医的配合。结果 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西药针对性强,中药作用持久,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对治疗临床哮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药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我院自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常规的西医治疗中加以中药的配合治疗支气管哮喘80例,效果明显,先将护理过程及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实验的80例患者均符合中、西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随机的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5-65岁;病程2-23年;病情属轻中度者32例,重度者8例。对照组40例,男性33例,女7例;年龄!23-58岁;病程5-25年,病情属轻中度者38例,重度者2例,此80名患者均排除伴有其他疾病的可能,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在起初治疗时都相应的给予西药消炎、抗过敏、化痰平喘等常规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之中药汤剂(五味子5g、黄麻6g、白术、甘草、浙贝母、半夏、杏仁各10g、:葶苈子、补骨脂、黄芩各12g、紫苏子、款冬花15g、,海浮石、山药各20g)的配合[1],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的加减剂量。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支气管哮喘的不同病因相应的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例如:偏热哮喘者要注意清热、平喘;偏寒哮喘者要注意温肺、平喘;对于偏风哮的者要注意疏肝祛风、解痉平喘; 偏痰哮者要注意涤痰利窍、降气平喘;偏瘀哮者要注意活血化瘀、降逆平喘[2]。对于较严重的患者,可加长疗程,根据其肺、脾、肾虚的轻重程度,相应的加减补肺固卫、健脾化痰的药。服药方法:每日一服,每服分两次煎用,早晚各一次,2周为1疗程[3]。

    2临床观察

    2.1疗效标准 显著进步:哮喘症状完全缓解,肺部无哮鸣音,肺功能FVE1.0(第一秒用了呼气容积)或PEF(峰值呼气流速)提升35%以上,甚至达到100%,且PEF的变异率小于20%。进步:哮喘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肺部无哮鸣音或哮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肺功能FVE1.0提升25%-35%,PEF变异率大于20%。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肺部哮鸣音有所减弱或消失,肺功能FVE1.0提升15%-25%。无效:治疗后哮喘症状、体征和肺部功能都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2.2 临床效果对比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注: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对比

    注:P<0.05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淋巴细胞等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此炎症可导致气道对各种刺激物呈易感性,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症状。[4]但临床上尚未将病因和其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完全阐明,故单一的西药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中医理论中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而痰的产生又源于肺功能不能分解,消除清夜,脾功能运输精微减弱,饮食不当,劳累等多种诱因而形成。

    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过程中,西药起效迅速、针对性相对较强,作用明显,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临床治疗上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可以持续的扩张血管,抗菌消炎作用强,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但是在随着病情加重药量相应增加时,会使患者渐渐的形成对该药物的依赖性,一旦药量减弱,病情也会出现反复现象。西药中抗生素的滥用也会导致患者的耐药性升高,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存在隐患,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也会增强。中药相对起效较慢,但药性持久、温和,且以整体调节为主,药性可直达相应的各个器官,广泛的被临床患者接受。所以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西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20(5):261.

    [2]李云委,雷玲,晏圆.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4, 13(5):326- 32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9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