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81例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022KB,1页)。
【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对确诊为子宫肌瘤的81例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每天口服12.5 mg,连续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B超测量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血常规、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所有患者闭经、贫血得以纠正,血红蛋白上升,E2及P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病率约为25%,是妇女行全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理想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发病与孕激素水平有关,故采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引起人们的重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8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1例患者均经妇科检查及B超声检查确诊,行诊段性刮宫病理检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无内外科合并症。年龄30~58岁,平均38.5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痛经临床表现,其中贫血者33例,血红蛋白最低为48 g/L,平均70 g/L。无使用米非司酮禁忌证,治疗前3个月未接受过激素类药物治疗。
1.2治疗方法米非司酮12.5 mg,于月经3 d开始服用,每日1次,连续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并于治疗前及给药3个月后分别行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经后第2天抽血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孕酮(P)水平,每月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并记录不良反应。B超测定子宫肌瘤的三维经线,按公式:4∏abc/3cm3(abc分别代表子宫或子宫肌瘤的三维经半径) [1]计算体积大小。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行t检验或χ2检验。
2结果
2.1症状改善情况81例患者在用药后1个月均出现闭经;33例贫血患者贫血得以纠正,血红蛋白值由平均70 g/L上升到100 g/L,所有患者痛经全部消失,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2.2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和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治疗后子宫体积与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与用药前相比,缩小率分别为29.0%和40.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后E2及P水平均下降,见表: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体积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x±s)
2.3随访全部病人在停药后按期随访6-12个月以上。60例于停药后1个月内月经恢复,11例停药后2个月内月经复潮,10例患者停药后随访月经均未复潮。停药3个月肌瘤无明显增大,29例于停药后6个月肌瘤恢复至用药前大小,合并月经过多,后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行肌瘤剔除术,20例行子宫切除术。
3讨论
子宫肌瘤被认为是一种与性激素相关的良性妇科肿瘤,研究表明,孕激素在肌瘤发生机制中起主导作用,是肌瘤发生的起动因子。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其结构类似炔诺酮,为孕酮受体拮抗剂,以更强的亲和力与孕酮争夺受体从而阻滞激素活性。90年代以来,也将其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有报道用药后可以使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受体明显下降,从而阻断雌孕激素的作用,使肌瘤缩小,同时它可以取代体内孕激素与受体结合,抑制孕激素活性,使卵巢黄体溶解,体内P和E2水平下降,服米非司酮后P和E2明显下降,进一步证实了该药可导致排卵停止,P和E2下降,并导致闭经。本组口服米非司酮12.5 mg 3个月,子宫肌瘤的体积明显缩小。此外,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导致贫血的患者,可起到止血、减少月经量,纠正贫血的作用[2]。虽然米非司酮有使肌瘤明显缩小,诱发闭经,纠正贫血,使痛经症状消失等特点,但有停药后短期内复发的缺点,故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但米非司酮可明显缩小肌瘤和子宫体积,纠正贫血,减轻盆腔充血,故可作为手术前用药,对于有严重贫血的患者不能马上进行手术治疗,用药后可出现闭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2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