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死亡病例看农村用药现况
第1页 |
参见附件(2047KB,2页)。
【摘要】目的: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提取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农村用药的现况。方法:通过ADR预警系统,从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提取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农村地区发生的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例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为配对条件在同一时间内提取其他病例作为对照,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合并用药、静脉给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青霉素、中药、生物制品。结论:乡村医生长期的用药习惯以及患者的诱导需求等原因影响了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政策实施,为了达到改善农村用药情况的效果,建议加强政策实施的约束力、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以及农村居民的卫生宣教等,促使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政策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农村用药;数据库;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和对照
以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所接收的合格的ADR报告表为资料来源。以“死亡”为关键词。经计算机检索出发生过死亡病例共330例,收集符合农村用药引起死亡的病例,同时排除不合格病例如患者一般项目不全,药品信息不完整等病例后得到符合要求的病例组50例。
对照组病例选取与病例组来源于同一省且是城市患者,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ADR发生时间不超过2周,同性别,同民族的非过敏性休克患者,对照组的病例无免疫系统疾病,且是在市级医院就诊的病例。与病例组进行1:1配对。
1.2 方法
对50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所涉及患者性别、年龄、既往药品不良反应病史、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所用药物、合并用药、用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逐对输入Excell,建立数据库,对相关指标计算其X2值和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限(95%CL)。得出计算结果,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调查的142386份合格的ADR报告表中,其中死亡病例共有330例,发生率为0.23%。本次调查共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临床结果均表现为死亡。对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分别作均衡性检验,两组之间无差别,表明两组均衡可比。详见表1。
表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
2.2 单因素分析
在50例死亡病例中,共有怀疑药品30种,涉及多科用药,以每种药物实际发生过敏性休克例数3例以上的药品进行单因素分析。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家族ADR史合、既往ADR史、并用药、静脉给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青霉素、其他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中药、生物制品。详见表2:
表2单因素分析
A=病例和对照都有某因素的对子数B=病例无而对照组有某因素的对子数
C=病例有而对照组无某因素的对子数D=病例和对照都无某因素的对子数
3讨论
从表2中OR值分析可知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合并用药、静脉给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青霉素、中药、生物制品。
3.1ADR与药物的关系
在50份ADR死亡病例报告中,有26例为合并用药(占41.2%)。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常需要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往往产生拮抗作用,合用的品种越多, ADR发生的几率越大。因而临床遵循能用一种或两种药品达到疗效的,尽量不多种药品合用,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反而会增加ADR的发生。在农村基层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3.2ADR与给药途径
在50份死亡病例组报告中,静脉给药占80%。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机体,无首过效应,作用迅速, 给药剂量过大,对机体的刺激性也强,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以及患者有过敏史、过敏体质、个体差异等都可能成为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2]。因此建议临床用药时,尽量减少静脉给药,农村用药更应遵循“可口服勿注射、可肌注勿静注”的基本原则[3],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结论与建议
由此可见农村用药仍存在很多弊端,农村地区患者非常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效果存在迷信和偏见,认为能让病情马上好转的医生才是好医生,能马上见效的药才是好药,且药越贵越好。患者这样的就医心态, 纵容医生使用非治疗必需药物。
笔者建议:
卫生行政部门应创造更多的政策相关培训的机会,在药品进购渠道把关,鼓励乡镇卫生院以使用基本药物为主。
树立广大农村群众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建立群众举报制度, 监督医务人员的用药规范性。
将合作医疗报销目录与基本药物目录相统一, 既有利于推动基本药物的使用, 又有利于节省合作医疗资金, 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以便安全合理用药,使药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Ozlem Tunger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4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