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隔物艾灸对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疗效的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403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灸关元等穴对中风病后尿失禁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1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对照组)和隔物艾灸组(治疗组),对照组患者30例接受中风病的常规治疗(针刺及常规药物治疗),隔物艾灸组31例患者接受中风病的常规治疗外加灸关元等穴,观察排尿频率、膀胱最大容量。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频率比较,有效率相当,愈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隔物艾灸疗法可以提高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针刺组。
【关键词】中风后尿失禁;隔物艾灸法;针刺
中风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占人口死因的第二位,流行病调查资料指出在我国发生卒中后约有3/4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 。中枢性尿失禁是其常见的一个并发症,发病率为27~58%[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仪治疗中枢性尿失禁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试验在2009年1月-2010年11月,在中风病尿失禁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隔物艾灸观察夜尿间隔时间、夜尿次数、有尿意是否能忍到厕前、用力等诱因诱发排尿、24 h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的变化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1例患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指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1995年全国脑血和管意外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及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中尿失禁的诊断标准[4],有头颅CT或MRI结果支持。
1.2.2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合并尿失禁,有头颅CT或MRI结果支持;选择中风病(病程7—180天)意识清楚的患者;志愿参加本试验者。
1.2.3排除标准患者意识不清或智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和检查者;患者晕针,不能接受针刺治疗者;年龄超过75岁者。
1.3研究方法采用随机盲法的试验设计方法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常规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针刺取穴:通天透络却、曲骨、中极、关元、气海,日1次,10次为1疗程,所有患者完成3个疗程治疗。
1.4.2隔物艾灸组(治疗组)
常规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同对照组,针刺结束后,患者取仰卧位,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将隔物垫置于下腹部气海、关元、中极、曲骨穴位,注意控制温度,以防灼伤皮肤。使用连续灸,温度36-40℃,时间30分钟,1次/d,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疗效观察
1.5.1观察指标
1.5.1.1排尿频率(注:目前常用的膀胱功能评定方法内容简单,我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参照有关内容,设计了一种膀胱功能评估方法)[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日排尿频率测试结果见表2
日排尿频率测试标准
Ⅰ度:白天可随意控制排尿,一般3-4小时排尿1次,夜尿1次或无夜尿。
Ⅱ度:白天可随意控制排尿,一般2-3小时排尿1次,夜尿2次。
Ⅲ度:白天有时不能控制排尿,一般1-2小时排尿1次,夜尿3次。
Ⅳ度:白天不能控制排尿,一般0.5-1小时排尿1次,夜尿4次以上。
日排尿频率评定标准
痊愈:能控制排尿,尿频症状基本消失,日排尿频率测试评定达Ⅰ度。
显效:能控制排尿,尿频症状明显改善,日排尿频率测试评定提高2度。
有效:尿频、尿急症状有所改善,日排尿频率测评提高1度。
无效:尿频、尿急症状无改善,日排尿频率测评无提高。
1.5.1.2膀胱容量测定:B超测定膀胱最大容量。
1.5.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编程统计,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组资料的t检验,以P<0.05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 治疗前后日排尿频率测试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知,经Ridit分析,隔物灸组与对照组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隔物灸组疗前疗后各项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疗前疗后各项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隔物灸组与对照组疗后各项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2整体疗效评定 见表3
经x2检验,2组治疗前后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愈显效率(74.2%)明显高于对照组(56.7%)。愈显率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隔物艾灸组对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组。
2.3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隔物灸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及自身对比情况,治疗前2组(P>0.05),无显著性差异,隔物灸组治疗前后疗效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疗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t=12.63,P<0.01),说明2组对膀胱最大容量的恢复均有明显效果,但隔物灸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贮尿和排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祖国医学把中风后尿失禁归属“小便失禁”范畴。《灵枢•本腧》篇云:“膀胱为津液之府,约下焦而不通,则不得小便,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通过针刺通天透络却、曲骨、中极、关元、气海,同时进行艾灸治疗,一方面直接刺激膀胱以及盆底肌,另一方面能够改善外周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从而达到补益肾气、提升中气、温化膀胱的作用,改善盆底肌的张力或痉挛,提高膀胱的顺应性及稳定性[6]。从本研究表明,针刺与隔物艾灸配合治疗对本病都有明显的效果(P<0.01),隔物灸治疗有更加明显的优势(P<0.01),且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Rosamond W,Flegal K,Friday G,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7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0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