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4期
编号:12108241
论体质与寒温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4期
     【摘要】本文据《内经•热论》理论探讨体质因素对伤寒、温病发病的直接影响,论证了中医外感热病者由感受寒邪引发,但因患者体质和体内原有的宿疾和伏邪有异,则表现出寒温不同的症候。

    【关键词】《素问•热论》《伤寒论》《温病学说》新感与伏邪 寒温统一论

    体质学说古今医家多有论述。本文仅就体质因素对伤寒、温病发病的直接影响略陈管见,祈请斧正。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揭示了外感热性病皆与寒邪相关,这是中医关于寒温学说的最早理论。迨至难经则分伤寒为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始有广义、狭义伤寒之分。仲景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热论学说,又赋予六经新的内容。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临床经验,创造性的总结了一般外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规律、治疗原则以及方剂的配伍方法,始终而严密的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有效地指导者外感热病及其他杂病的辩证论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仲景所遇病情。寒多热少。故论中论寒者多,论温者少。虽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之说,但立论简略,未成系统。随着代移时迁,人们渐觉用伤寒法未能痊愈,外感病诸多热病,于是温病学说,渐次崛起。张杰古,刘河间,王安道,吴又可等人,另立旗帜,经多数医家集3~5百年的实践经验至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乃蔚为大观,自成体系,实补伤寒法之不足,也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从伤寒的温病,除了历史的局限的科学的不断进步外,还与其所处时代不同,影响了人体素质变异有关。仲景所在东汉时期和其以前,由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人少伏热,罹感者寒多热少,又适逢寒疫大作,夭亡甚众。故仲景就潜心研究和总结辨治伤寒诸法,伤寒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书的。在以后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人体素质随着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所变异,故疾病的性质亦在潜移默化,故治疗方药也当随机应变。如刘河间在《保命集•伤寒第六》中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