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107719
中药内服外治结合艾炙穴位治疗盆腔炎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韦瑞平 李琳
第1页

    参见附件(1012KB,1页)。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外治结合艾灸治疗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 将盆腔炎患者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中药内服外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艾灸疗法。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比较2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药内服外治结合艾灸治疗盆腔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内服外治;艾灸;盆腔炎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是女性生殖器官炎症总成,包括子宫内膜炎及子宫体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临床主要症状为腹痛,带下量多或色黄有秽味,腰骸酸痛,或有恶寒发热。属于中医“少腹痛”、“带下病”、“月经失调”等范畴。笔者在传统中药内服外治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95例患者均来自我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年龄21-40岁,病程2个月-10年,已婚73例,未婚有性生活22例。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差异无显著性。

    1.2诊断标准[1]参照《妇产科诊疗常规》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制定。(1)症状:下腹隐痛或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或伴有低热、月经增多、白带增多等;(2)妇科检查:病变部位压痛明显或有活动受限、附件有条索样增粗,子宫附件B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或附件增粗、或有盆腔积液。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良、恶性肿瘤

    1.3疗效标准[2]根据《中药( 新药) 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 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恢复正常, 积分为 0; 显效: 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 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 2/3 以上; 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改善, 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 以上; 无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 均无改善。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的辨证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湿热型为主的病人,以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穹9克为主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病人,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治疗,其成分包括当归9克,川穹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寒湿型病人,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治疗,包括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芍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每天服用1剂,分两次服完,每周服用5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中药外治:在内服治疗的基础上加银甲丸加减保留灌肠(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 金银花 15 g,连翘 15 g,红藤 30 g,蒲公英 30 g,生鳖甲 15 g,紫花地丁30 g,生蒲黄10 g,椿根皮10g,大青叶10g, 西茵陈10g,琥珀末10g,桔梗6g。

    上述药物混合后浓煎100 ml, 冷至 37℃左右, 嘱咐患者在灌药前排空大便,灌完后令患者卧床至少2个小时,每日 1 次, 每周5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经期停用。

    1.4.2治疗组:在对照组内服外治的基础上加艾灸治疗,具体方法为取气海、中极、关元、归来、肾俞、足三里穴,交替施灸,每穴灸3壮,每壮5min, 每周治疗3次,12次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2 结果

    从表1可知,治疗组50例,共治愈19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45例,治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结果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盆腔炎包括生殖器官及周围组织炎症,可局限在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引起盆腔炎的原因很多,比如分娩、流产和妇科手术感染、月经期不卫生或性交不卫生感染等,其他炎症比如阑尾炎、腹膜炎蔓延也可引起盆腔炎。引起盆腔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容易出现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且容易产生耐药性。笔者在多年治疗盆腔炎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结合艾灸治疗,经几年的验证得到了良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有效率。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消肿散结为主[3]。例如少腹逐瘀汤中的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寒散血行。冲任、子宫气血调和, 使“瘀”去病除[4]。除口服中药外, 以中药灌肠, 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红藤等药重在清热解毒, 椿根皮等清热除湿, 蒲公英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桔梗辛散排脓。药物通过直肠直接渗透到患处, 使炎症得以局限和吸收, 同时避免了药物对胃的刺激。在中药内服外治的基础上在施以艾灸治疗,更能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肿解散的治疗目的。

    因此,中药内服外治结合艾灸治疗盆腔炎与只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方法相比, 疗效更显著,值得妇科临床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1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