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107226
黄芪注射液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练仕珍 李裕彬 钟清红
第1页

    参见附件(2083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喷托维林、氨溴索、酮替芬和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咳嗽、咽痒、咯痰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咳嗽、咯痰、咽痒症状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咳嗽、咽痒、咯痰症状,缩短疗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感冒;咳嗽;黄芪注射液

    感冒后咳嗽是指鼻塞、喷嚏、流涕、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外感病证消除后遗留出现的咳嗽,为临床常见症状,常迁延不愈,以咳嗽、咽痒、干咳或咯白色粘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系因余邪留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属正虚邪恋,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笔者通过静滴黄芪注射液以扶正祛邪,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制定:①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持续时间超过3周,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②肺部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及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③有抗生素治疗史,并同时给予止咳祛痰药无效。中医辩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辩证属余邪留肺,肺气失宣证,症见:咳嗽、咽痒、干咳或咯白色粘痰,或呈阵发性连续咳嗽,咳甚可伴胸胁痛,或伴时自汗出,咽部异物感,舌淡,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细。

    1.2排除标准

    发热、咽痛、鼻塞、流涕、头痛、全身不适等感冒急性感染症状尚未控制者,急性咽炎患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及其他肺系疾病引起的咳嗽患者,合并有心、肝、肾、脑血管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无感冒病史者。

    1.3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选自2009年1月~2011年3月的内科门诊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感冒后咳嗽的患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年龄15岁~65岁之间。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15~65岁,病程21~52天。对照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16~64岁,病程22~48天,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予黄芪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2对照组给予喷托维林、氨溴索、酮替芬口服和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治疗,治疗10天后统计疗效。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观察咳嗽、咯痰、咽痒症状,按无、轻、中、重度分为4级,分别计0、1、2、3分,轻度为偶尔干咳、咽痒即咳、咳后咽痒感消失,无痰,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睡眠;中度为阵发性连续咳嗽,觉咽部有异物感,咽痒明显,经咯出少许白色粘痰后咳嗽缓解,可伴胸胁部疼痛不适,轻微影响睡眠及工作;重度为咳嗽频繁,呈痉挛性咳嗽或阵发性,时觉咽痒、咽部异物感而咳,咯出较多白色粘痰,胸胁部疼痛明显,伴时自汗出,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生活。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应用t检验,X2 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咳嗽疗效标准制定,治愈:咳嗽、咽痒、咯痰症状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有效:咳嗽、咽痒、咯痰症状减轻,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有所加重,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12组临床疗效例

    4.32组主症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改善咳嗽、咽痒、咯痰症状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2组主症疗效比较例

    5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后咳嗽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一过性气道高反应性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主要以解痉、镇咳、化痰等对症治疗为主,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常迁延不愈,容易发展至慢性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余邪留肺,肺气失宣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相争,邪盛则病,正盛则安,素体肺气虚弱者,卫外不固,抗病能力减弱,无力与邪抗争,致外邪久留不去,肺气失于宣肃,故咳嗽迁延不愈,久咳耗气伤津,津凝痰生,气机不利,故见痰少而粘,不易咯出,伴咽痒、咽部异物感,咳甚伴胸胁疼痛。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益肺气,固表止汗,益气健脾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之卫”,脾肺之气正常和旺盛则能抵御外邪入侵及祛邪外出,使邪出有路[4],达到治病的目的。在本实验中应用黄芪注射液以补益脾肺之气,通过益气健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而袪邪外出,邪去正安,则咳嗽自止。本研究结果表明,黄芪注射液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咳嗽、咽痒、咯痰症状,缩短疗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