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6期
编号:12134892
从临床实践中谈中医的几个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6期
     【关键词】 特点;体会;整体观念;发展变化观念;标本缓急;主要矛盾

    中医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有深刻的体会。

    第一、整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从整体分析病情,治疗仪通判着眼,往往能出奇制胜。但整体两字,看似容易,却与医者的学识、经验密切相关,临床诊断时不认真、仔细观察不能体会。如:某患者,女 40岁,咽痛喑哑月余,经用西药消炎中药清咽泻火、等治疗均无疗效。四诊;面色不泽 舌淡苔白,咽部不红,声音嘶哑,自诉畏寒,咽痛如梗,口和不渴,两耳如塞,二便正常,有痛经史,脉沉细。诊断为。阴虚为何能至喉痹?其原在于肾虚。形寒畏寒,两耳如塞,舌淡、脉细,均属肾虚。肾属少阳阴少阴之脉入肺、循喉、挟舌本。肾虚之体感受外寒,郁而为热,挟阴循脉上泛发为咽痛喑哑。即给麻黄附子细辛汤季节杀太阳之表有温少阴之里。3剂音哑咽痛减轻,以后用原方加甘草、桔梗、藏青果、服7剂咽痛愈。继用八味丸巩固疗效。此即从整体观念审证求因,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则。同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 http://www.100md.com
    第二、要以发展变化的观念认识病理矛盾。如《伤寒论》三阴三阳的转变,即是说明病理矛盾不断变化,治法方药也应相应变更的道理。如某患者、女、20岁、发热5天,有时体温高达39.5°,西医检查无阳性发现,拟诊“发热待查”发热稍有恶寒,有寒热往来现象,汗出不畅,咽干口苦胸胁苦满,便结3天,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脉弦数。发热6天稍恶寒,则是太阳表证未罢,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则又转入少阳,所谓“太少同病”,当解表和里,给柴胡桂枝汤2剂后,汗出较多,恶寒发热消失,表里均和而愈。本例之治所得,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其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方能凑效。

    第三、分析标本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在复杂的病理现象中,区别真伪主次,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必须胸有成竹。古今名家医案常有力排众议,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而获成功过的案例记载,这种证了方面的特异性,与现在医学标准的同一性存在一段距离,这也正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如:某患者,22岁。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住院多日,腹部胀满,肝脾肿大,心悸气急,唇紫汗淋,潮热咳嗽,停经2年余。曾有医者以其体虚投以补剂,内有太子参30克,服后胸闷加剧,气急难忍,大汗淋漓,辗转不安。诊为室女干血痨。嘱停其前药,待其病情稍缓,即用《金贵>大黄蛰虫丸加减治疗,三个月后月经已来潮。本例干血痨与寻常的淤血证不同。其体征必见虚极,误用补法则有“实实”之患。而一般的行气活血药,力量不够难以取胜。非蛰虫、虻虫、水蛭、蛴螬、等啮血诸虫以蚀干血不能显效。由此可见对疾病标本缓急的区别对待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通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深切的感受到中医确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方法、规律及特点,整体综合思维及系统的科学思维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就基本确立了。《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观念强调的是整体联系性、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最早的典籍,它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其用宇宙动观把人体当作小宇宙来研究,主张唯物主义的“天人合一沦”。认为人同自然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天人相应”,其始终贯彻整体论原则。因此,从《内经》开始,中国传统医药,就成为世界医学中颇具特色(整体观念)的医学理论体系。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整体联系性、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诸如此类的特点,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 百拇医药(唐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