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6期
编号:12134890
论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6期
     【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与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相关的文献,进一步探讨了解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现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综述失眠症的诊断、发病机制、辩证施治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并浅谈一下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 中医药;失眠症;研究现状

    失眠症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以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早醒,多梦,醒后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等症状为主要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属于祖国医学之“不寐”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加重,失眠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睡眠障碍往往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降低、记忆力减退,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另外还较易容易引发神经衰弱等内分泌疾病,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猝死。研究表明,失眠障碍尤其容易发生在老年人群中,严重的威胁着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与中医治疗失眠症有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其研究现状,现将综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失眠的机制

    1.1 古代医学对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医家对失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承认其病理变化是由于阳盛阴衰、阴阳失横引起的。古代医学家对失眠的发病机制概括如下,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营卫不和说、阴阳失调学说、脏腑损伤学说、气血紊乱说、神主失用说、邪气致病说、阴阳跷脉说。《素问·逆调论》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凡是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导致失眠者,都属于此。《太平圣惠方》“胆虚不眠”为“五脏虚邪干淫于心。”强调心对于失眠症的影响。

    1.2 现代中医概括的失眠发病机制:认为失眠主要和五脏功能失调、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痰湿内阻等方面的因素有关。心肝脾肺肾五脏中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可能导致其他脏腑失衡,五脏之间相辅相成。

    失眠尤其是与肝脾的失调有关,中医中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心主神志,主血,肝心为相生关系,肝血得到充盈之后才能将肝魂安藏、心神得养。倘若肝血不足或肝失畅达,则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困从而引起失眠。脾主思,藏意,思虑过多则可导致机体气机运行不畅,脾失去正常运化的功能,水谷运化不畅,机体无法得到水谷的营养,引起机体气血不足,无法涵养肝心等脏腑,进而导致神智失养而引起失眠,另一方面脾失运化,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体内的痰饮湿浊等不能正常的运行,体内痰饮积滞,痰热扰心,心失养而导致失眠。
, 百拇医药
    脑功能失调,脑为精神汇聚之所,主甚至活动,《素问》中就曾曰:“气出于脑,即事先想心如日。”脑为人体元神之府,脑功能失调容易导致失眠。督脉之神是心脑藏神的一部分,失眠与督脉之神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医治疗失眠症时还应注意调理督脉。人体的痰饮积滞都是由水湿形成的,当气血正常运畅时,不会引起血滞、痰滞。脑唯有得到气血字样,精髓纯正充实时,人体才能正常的神清寐安。但是当气血运行不畅,痰饮阻滞,淤血不散,新血无法正常生成,自然血就无法行使其濡养功能,导致心失所养,故而引起失眠。

    2 失眠的治疗方法

    2.1 治疗原则: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和配伍使用。对于失眠症来说,就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治疗。首先要分析患者的发病机制,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从根本上对机体进行调理,使机体可以能够有效的对抗疾病。在调整气血阴阳平衡时,要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疗原则,阴阳和气血相辅相成,要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脏腑恢复正常;调整机体的气血运畅,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对淤血等症进行调整,同时使用清热化痰药物,驱除体内的痰饮,从根本上制止发生痰热扰心;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使用一些重镇安神药物,以治其标。
, 百拇医药
    2.2 治疗失眠的方药:总结我国传统的治疗失眠的名方,观察其临床疗效,确实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的药方包括有: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归脾汤、酸枣仁汤、血府逐瘀汤、黄连阿胶汤、交泰丸等。龙胆泻肝汤中主要通过清泻肝火降低热扰心神而治疗失眠。黄连温胆汤清肺利痰,温胆安神。归脾汤通补心脾两脏腑,治疗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症。酸枣仁汤主要通过安神来治疗失眠,尤其适用于老年失眠症。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阻滞经络的失眠。黄连阿胶汤中使用重镇安神药物,治疗失眠效果较好。交泰丸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这几付方药通过临床实验均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随症加减。

    3 讨论

    失眠发病的病因病机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还是由于机体气血阴阳失衡所致。发病机制中多表现有热象,夹杂有痰血阻滞等情况。传统的治疗失眠名方的疗效依然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我们继续借鉴和引用。但是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中医治病讲求对症下药,不同患者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其病症也不尽相同,在使用古方时还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随症加减,做到对症下药。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王 微. 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研究现状[J].甘肃中医,2011,24(1):68~70.

    [2] 张颖颖,刘兰英,马骋. 中医对失眠的病机认识[J].光明中医, 2008,23(12):2068~2069.

    [3] 郭岳. 中医药治疗失眠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27~28.

    [4] 孙志慧, 吴明华.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 2010,2(下):21~22.

    [5] 石春明,刘淑霞.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近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31(2):60~62., 百拇医药(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