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摘要】 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尚缺乏严谨规范的设计,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还未能形成,近年来在中医诊断界兴起的有关疾病证素特点的研究,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 艾滋病;中医证候;证素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长,死亡率高,病情严重而错综复杂。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逐渐成为震惊世界、难以攻克的世纪绝症。近二十几年来,中医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以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利用中医中药对艾滋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和科研,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中医界专家、学者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唐桂兰等【1】在临床治疗上将艾滋病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感染期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无症状感染期分为气血亏虚型,肝郁气滞型,肺气阴虚型。艾滋病期主要分为气滞血郁型,痰热塞肺型,痰浊结聚型,湿热雍盛型,热盛痰蒙型。李芹等【2】对168例HIV/AIDS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采用脾气虚、脾肺气虚、脾肾两虚、热毒帜盛、气阴两虚、湿热内蕴6种证型来分析。苏诚炼等【3】分肺气阴两虚型—以呼吸系统为主或早、中期;脾胃虚损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者;脾肾两亏型—晚期;热盛痰蒙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吕维柏【4】按脏腑辨证分为肺型、脾型、肾型。胡建华等【5】对10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了动态的证候学观察,结合患者临床证候、舌象、脉象特征,将本病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三大类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