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134251
膦甲酸钠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吕毅
第1页

    参见附件(2181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膦甲酸钠组)和对照组(阿昔洛韦组)各45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皮损痊愈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d后膦甲酸钠组总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阿昔洛韦组总有效率(73.33%),研究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及总病程均比对照组短,研究组3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6.67%;对照组7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作用更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膦甲酸钠;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主要侵犯周围神经及皮肤,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及阶段性神经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中老年。膦甲酸钠通过阻断病毒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而抑制酶活性,从而显著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本研究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膦甲酸钠注射液治疗中老年人带状疱疹45例, 并与阿昔洛韦作比较,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62~82岁。病程1~4d,平均2.5d。疱疹发生于上肢6例,头颈部11例,胸背部29例,腰腹部26例,下肢17例,外阴部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带状排列的簇集状水疱,单侧分布,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1)研究组(膦甲酸钠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7.4±9.4)岁。(2)对照组(阿昔洛韦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1±8.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1];②治疗前1周内未用过抗病毒药物;③无肝肾功能损害。

    1.3 排除标准 ①对膦甲酸钠、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过敏者;②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被迫中断治疗者;③已知有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及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

    1.4 治疗方法 (1)研究组给予膦甲酸钠注射液3g,静脉滴注,1次/d,连用7d。(2)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250mg,静脉滴注,1次/8h,连用7d。两组均同时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E。局部外用复方红汞溶液(水疱破裂后) 及炉甘石洗剂100ml+聚肌胞注射液6ml混合外用(水疱未破裂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1.5 观察指标 止疱时间( 原有水疱无增大、无新水疱出现的时间)、止痛时间(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结痂时间(水疱开始干涸、结痂的时间)、 皮损痊愈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1.6 疗效标准 痊愈为皮损消退>9O%,疼痛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为60%~90%,疼痛基本消失;好转为皮损消退30%~59%,疼痛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30%,或疼痛减轻不明显。总有效率为痊愈和显效例数的百分比。

    1.7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籵比较使用x2检验;组间均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取a=0.05为检验水准。统计分析由SPSS 13.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7d后研究组(膦甲酸钠组)和对照组(阿昔洛韦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7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研究组相比,P<0.05

    2.2 两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及总病程比较 从表2可见研究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及总病程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及总病程比较(d)

    注:与研究组相比,P<0.05

    2.3 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研究组3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6.67%;对照组7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研究组(膦甲酸钠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轻度头晕,4例为恶心、上腹不适。对照组(阿昔洛韦组)7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轻度头晕,2例为恶心、上腹不适,3例出现乏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病毒性皮肤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常见于5O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成簇性丘疱疹、水疱,呈单侧性带状排列,常伴随有明显神经痛,顽固神经疼痛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3]。

    膦甲酸钠为非核苷类广谱抗病毒抑制剂,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所有疱疹病毒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非竞争性地阻断病毒DNA多聚酶的磷酸盐结合部位,防止焦磷酸盐从三磷酸去氧核苷中分离及病毒DNA链的延长。本品主要经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排泄,约8 0%~87%自肾排出,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肾损害,对于有肾脏疾患的患者慎用。膦甲酸钠无需在宿主细胞内经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的磷酸化激活,所以对于TK缺陷的耐药株亦有效[4]。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7d后膦甲酸钠组总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阿昔洛韦组总有效率(73.33%),研究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及总病程均比对照组短,研究组3例出现后遗神经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8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