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1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治疗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乌梅丸原方及方义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炮,蜀椒四两炒出汗,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乌梅、黄连、黄柏除上热以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祛下寒以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人参、当归补不足,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缓图收功。前人云: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本方酸辛苦甘并投,寒温互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
本方寒温互用,具辛开苦降之意,故又治寒热错杂之久利。此外《医宗金鉴》云: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可供参考。
3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3.1治疗胆道蛔虫《伤寒论》中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柯琴曾对其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这说明乌梅丸治疗蛔虫症的历史由来以久。目前多报道用其治疗胆道蛔虫症。“蛔得苦则下”,但胆汁为至苦之物,为何蛔虫会钻入胆道内呢?主要是因为脏腑虚寒,胆道功能减退,故蛔虫入胆,继而引起发热(感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这一过程存在着寒热虚实夹杂的矛盾。而乌梅丸寒温互用、攻补兼施恰好针对病机,故疗效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使蛔虫麻醉,失去附壁能力,同时又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促进胆汁分泌,不仅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4]。
3.2治疗下痢慢性久痢,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如一味扶正收涩恐有敛邪之弊,而专事清化则恐伤其正气,唯扶正祛邪才是正道。而乌梅丸温清敛补,攻补兼施,于久痢虚实夹杂之证最是合拍。是谓“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关于其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的报道较多,效果显著[5]。并有应用其治疗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亦有较好疗效。
仲景之乌梅丸,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下注,历代医家多有避讳,是恐乌梅之酸收敛邪。然《千金要方》中乌梅丸(由黄连、乌梅组成)却用以治疗暴痢、新痢,且“服之无不瘥”。说明对乌梅酸收敛邪的认识并不确切。近代名医朱良春先生亦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泥于前人酸收之说。久痢、暴痢患者如因下利不止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至虚脱等表现时,辨证为厥阴下利、寒热虚实错杂,应用乌梅丸治疗是非常对症的。
3.3治疗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往往病程中出现胃脘疼痛、痛引胁背、气上撞心、胸腹满闷、恶心呕吐、饥而不欲食、食入即吐、暖气或吐清水、周身乍寒乍热、四肢厥冷、脉弦紧、舌红苔白或薄黄等症状。根据中医理论,上述一组症状,具有寒热虚实俱存的特点,只要抓住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4治疗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在临床上患者既有气促、烦躁、口苦、痰黄、舌苔厚腻、脉滑等实热症状,又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喘甚、汗出、手足厥冷、脉沉、舌胖边有齿印等虚寒症状,故有学者认为其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在治疗上选用乌梅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人应用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临床症状改善,激素撤减成功率增加[6]。现代药理
研究成果也为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提供了证据。方中乌梅、人参具有抗过敏作用,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桂枝、细辛、川椒有松驰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附子、人参、干姜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可对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副作用,从而利于激素的撤减;黄连、黄柏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消除气道的炎症,减少渗出,使气道保持畅通[7]。
3.5治疗头痛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经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皆上止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无头痛之症,唯厥阴之脉,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眦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乌梅丸为厥阴病之正方,著名医家叶心清就曾用乌梅丸治疗一位因萎缩性鼻炎而引起剧烈头痛的患者,2 剂即愈。血管神经性头痛、鼻渊头痛、偏头痛患者辨证属于厥阴头痛者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常可取得较好效果。虚寒偏重者,重用参、附、桂;属于血虚者,重用归、参。根据病情或轻苦寒而重辛温,或轻辛温而重苦寒,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法则,才可得心应手。
除上述疾病外,乌梅丸临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只要掌握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症状时,皆可运用乌梅丸方进行加减治疗。在临床中随症灵活化裁应用,才可充分发挥该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0.
[2]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88.
[3] 刘华东.《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J].国医论坛,2006,21(2):5.
[4] 赵鸣芳. 乌梅丸的治蛔机理、配伍特点及应用思路[J]. 国医论坛, 1999, 14(6):7-9
[5] 郭小培, 曹一敏, 曹迎祥, 等. 辨证论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5, 25(7):32-33
[6] 杨硕, 武维屏, 崔红生. 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J]. 中医药学刊, 2005, 23(3):438-439
[7] 季凤刚, 王立华, 刘长远. 乌梅丸汤剂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26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 15(1):11-13, 百拇医药(张瑀)
1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治疗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乌梅丸原方及方义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炮,蜀椒四两炒出汗,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乌梅、黄连、黄柏除上热以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祛下寒以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人参、当归补不足,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缓图收功。前人云: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本方酸辛苦甘并投,寒温互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
本方寒温互用,具辛开苦降之意,故又治寒热错杂之久利。此外《医宗金鉴》云: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可供参考。
3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3.1治疗胆道蛔虫《伤寒论》中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柯琴曾对其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这说明乌梅丸治疗蛔虫症的历史由来以久。目前多报道用其治疗胆道蛔虫症。“蛔得苦则下”,但胆汁为至苦之物,为何蛔虫会钻入胆道内呢?主要是因为脏腑虚寒,胆道功能减退,故蛔虫入胆,继而引起发热(感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这一过程存在着寒热虚实夹杂的矛盾。而乌梅丸寒温互用、攻补兼施恰好针对病机,故疗效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使蛔虫麻醉,失去附壁能力,同时又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促进胆汁分泌,不仅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4]。
3.2治疗下痢慢性久痢,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如一味扶正收涩恐有敛邪之弊,而专事清化则恐伤其正气,唯扶正祛邪才是正道。而乌梅丸温清敛补,攻补兼施,于久痢虚实夹杂之证最是合拍。是谓“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关于其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的报道较多,效果显著[5]。并有应用其治疗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亦有较好疗效。
仲景之乌梅丸,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下注,历代医家多有避讳,是恐乌梅之酸收敛邪。然《千金要方》中乌梅丸(由黄连、乌梅组成)却用以治疗暴痢、新痢,且“服之无不瘥”。说明对乌梅酸收敛邪的认识并不确切。近代名医朱良春先生亦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泥于前人酸收之说。久痢、暴痢患者如因下利不止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至虚脱等表现时,辨证为厥阴下利、寒热虚实错杂,应用乌梅丸治疗是非常对症的。
3.3治疗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往往病程中出现胃脘疼痛、痛引胁背、气上撞心、胸腹满闷、恶心呕吐、饥而不欲食、食入即吐、暖气或吐清水、周身乍寒乍热、四肢厥冷、脉弦紧、舌红苔白或薄黄等症状。根据中医理论,上述一组症状,具有寒热虚实俱存的特点,只要抓住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4治疗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在临床上患者既有气促、烦躁、口苦、痰黄、舌苔厚腻、脉滑等实热症状,又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喘甚、汗出、手足厥冷、脉沉、舌胖边有齿印等虚寒症状,故有学者认为其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在治疗上选用乌梅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人应用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临床症状改善,激素撤减成功率增加[6]。现代药理
研究成果也为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提供了证据。方中乌梅、人参具有抗过敏作用,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桂枝、细辛、川椒有松驰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附子、人参、干姜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可对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副作用,从而利于激素的撤减;黄连、黄柏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消除气道的炎症,减少渗出,使气道保持畅通[7]。
3.5治疗头痛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经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皆上止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无头痛之症,唯厥阴之脉,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眦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乌梅丸为厥阴病之正方,著名医家叶心清就曾用乌梅丸治疗一位因萎缩性鼻炎而引起剧烈头痛的患者,2 剂即愈。血管神经性头痛、鼻渊头痛、偏头痛患者辨证属于厥阴头痛者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常可取得较好效果。虚寒偏重者,重用参、附、桂;属于血虚者,重用归、参。根据病情或轻苦寒而重辛温,或轻辛温而重苦寒,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法则,才可得心应手。
除上述疾病外,乌梅丸临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只要掌握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症状时,皆可运用乌梅丸方进行加减治疗。在临床中随症灵活化裁应用,才可充分发挥该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0.
[2]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88.
[3] 刘华东.《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J].国医论坛,2006,21(2):5.
[4] 赵鸣芳. 乌梅丸的治蛔机理、配伍特点及应用思路[J]. 国医论坛, 1999, 14(6):7-9
[5] 郭小培, 曹一敏, 曹迎祥, 等. 辨证论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5, 25(7):32-33
[6] 杨硕, 武维屏, 崔红生. 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J]. 中医药学刊, 2005, 23(3):438-439
[7] 季凤刚, 王立华, 刘长远. 乌梅丸汤剂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26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 15(1):11-13, 百拇医药(张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