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对采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的方法对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确诊患者病例76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A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没有出现特别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的方法对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用药后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值得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 巴曲酶;依达拉奉;脑梗死;效果
为了对采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的方法对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是该病患者的转归更加理想,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依据和方法,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在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确诊患者病例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独使用依达拉奉和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确诊患者病例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在58至91岁之间;平均年龄73.8岁;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这五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确诊患者病例76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A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1.3 用药方式和剂量[1] A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20051992, 20mL 30mg) 30mg 加入生理盐水100m l静脉滴注, 每日2次, 坚持治疗10天;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巴曲酶( 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295, 0. 5mL 5BU )首次10BU 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 以后隔日静脉滴注5BU。
1.4 疗效评价标准[2] Ⅰ级: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有轻微的神经障碍,但可以正常生活;Ⅱ级:患者在治疗后,中度病残,但是生活可以自理;Ⅲ级:患者在治疗后,重度病残,生活无法自理,但是意识清楚;Ⅳ级:植物人;Ⅴ级:患者死亡。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没有出现特别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的临床实践结果表明,氧自由基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出现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3]。依达拉奉是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的一种, 其血脑屏障穿透率可以达到60%以上, 可对大量的羟自由基进行清除, 可以对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刺激机体生成前列环素。使可以作为炎症介质的白细胞三烯的生成量显著减小, 使羟自由基的浓度降低, 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体积, 并可以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防止出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现象, 达到抗缺血的目的[4]。巴曲酶是生物合成的一种高纯度的类凝血酶样物质, 属于糖蛋白类物质。既具有降纤、抗凝、溶栓的作用, 又能对内源性t-PA形成和及时释放起到促进的作用, 使血栓的溶解速度加快, 对血管内皮起到保护的作用,对神经再生起到促进效果。近年来, 临床实践结果表明巴曲酶对全脑缺血及局灶性再灌注均具有保护作用[5]。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血栓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使血栓溶解速度加快, 改善血液流变性, 增加脑供血, 缩小缺血半暗带体积,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的方法对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用药后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值得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42(6): 60-6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3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