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医学思维是医学认识的高级形式,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宝。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构建思维教学方案,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多层次实验方案,将知识的传授、医学思维的形成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有机融合。通过多样化考核,促进学生医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医学思维;教学法;生物化学;医学生
医学思维是医学工作者在探究疾病和健康现象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与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由此形成的一类思考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方式、方法[1]。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医生正确诊治疾病的法宝,而医学思维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临床知识的学习和专门的思维训练,在基础医学各课程的教学中,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构建思维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思维习惯。
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医学的各个领域。学习和掌握生化知识,除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外,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医学各课程打下扎实的生化基础。但生化知识体系隐晦,知识要点费解,概念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使学生感到既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记忆。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并建立思路,培养科学、辩证的思维能力,既有利于医学各课程的学习,又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结合生化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权作引玉而抛砖。
1 生化教学中培养医学思维的必要性
传统的生化教学模式受传统习惯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一直重视“学什么”,把已有知识的学习当作教育的核心任务,侧重于人体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及其功能的讲解,强调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积累速度,而忽视“怎么学”,缺乏对思维方式有意识的训练和建构。而开展思维教育就是把发展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医学思维方式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这时的思维发展不再是一种无意识的盲目行为,而是科学的、系统的、有意识的训练[2]。通过思维训练,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与技能进行多维的思考和扩散,探求未知,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智力潜能,提高创新意识。
2 以培养医学思维为中心开展生化教学实践
生化教学中开展思维教育,首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进程,构建思维教学方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积极进行思维实践,激发学生掌握科学的医学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有序地提高[3]。
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解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生物化学基本思维方式的认知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结构与功能是如何联系的,培养学生一定的形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生化基本思维特点有一定的理性认识。第二阶段: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以临床病例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从物质的来源、去路、调节及与生理功能的联系这一主线,讲解糖、脂类、氨基酸和核酸等四大物质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细胞信号的转导等章节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阶段: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生化知识和其他基础医学知识,掌握血液生化、肝肾生化、肿瘤生化、基因诊断与治疗等专题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纵横综合分析的训练。第四阶段: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期末复习,要求学生结合生化的学习过程,总结发展思维能力的理解和体会,并就某一感兴趣的方面开展小研究,撰写综述或论文,从而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中,应精心构建生化的思维教学方案,传授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简书本上简单的知识点,强调以思路的建立为中心,以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系统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将思维训练整合、渗透到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2.2 多层次实验方案,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医学思维。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重新组合实验方案,分阶段,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包括离心、层析、电泳、分光光度技术、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提纯等,介绍基本原理和方法,强调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及结果进行思维分析。第二阶段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包括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等。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基本实验技术完成较复杂的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阶段开展设计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独立完成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热情,动脑筋去研究实验原理、方法、过程和技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完成整个实验环节。
通过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一方面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和非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 多样化考核,促进学生医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通常强调考核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考试题型大多是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等客观题。为促使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医学思维上,宜改革考试方法,采取融知识、技能与思维为一体的考试模式。增加诸如比较归纳性题、分析判断题、论述题、临床病例的生化机制分析题等主观性题量,从课堂讨论、考试成绩、实验考核、课程综述或实验论文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将课程考核由原来单纯考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转化为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的综合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实践,对62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思维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兴趣,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系统记忆,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助于运用生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将生化基础知识联系临床。13位同学撰写的综述或实验论文被评为优秀,其中1篇经指导老师修改后已发表。实践表明,思维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总之,生化教学中不应只注重传授本学科的知识,而应在思维教学中将医学、人文教育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以人体为中心”的整体性思维;不应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应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掌握知识,理清思路,培养良好的医学思维;不应只注重已知知识的学习,而应学会通过已知探索未知,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精心建构思维教学方案,将知识的传授、医学思维的形成和创造意识的提高有机融合统一,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3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