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变化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荨麻疹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变化。方法 治疗前停用所有药物,尤其是免疫抑制剂,服药前三天分别测定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中CRP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免疫扩散法,抽静脉血3ml,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我院正常对照值为<3mg/L。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抗阻胺组、抗生素组及联合组三组,观察慢性荨麻疹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 抗阻胺组有效率86.7%,抗生素组有效率76.7%,联合组有效率93.3%。结论 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原因中不止是过敏因素,与感染也有很大的相关性。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CRP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持续6周或6周以上[1],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并伴有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2],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多以抗阻胺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不佳,我们对90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抗阻胺组、抗生素组和联合组三组,各30例。其中抗阻胺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5.6岁;抗生素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37.2岁;联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37.1岁。各组年龄、性别、病程无差异,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1.2 检验方法 治疗前停用所有药物,尤其是免疫抑制剂,利用美国德灵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的Behring Nephelometer100 Analyzer,同时提供相关试剂,服药前三天分别测定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中CRP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免疫扩散法,抽静脉血3ml,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我院正常对照值为<3mg/L。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疗效标准判定:1)临床基愈为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正常。2)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及实验室指标正常。3)好转为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及实验室指标可出现正常。4)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没有变化。有效率%=(基愈+显效+好转)/总人数。
1.4 治疗方法 抗阻胺组30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mg Qd 连服10天。抗生素组30例,口服阿奇霉素胶囊0.25g Bid 连服10天。联合组30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mg Qd 连服10天,阿奇霉素胶囊0.25g Bid 连服10天。用药期间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密切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采用X2检验, P < 0. 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
表1三组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2.2 三组疗效比较 治疗90例患者,抗阻胺组30例,基愈8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有效率为86.7%,基愈率为26.7%。联合组30例,基愈16例,显效9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93.3%,基愈率为53.3%。抗生素组30例,基愈6例,显效6例,好转11例,有效率为76.7%,基愈率为20%,具体详见表2。治疗90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及药物副作用。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大约有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本病的病因复杂,约75%的患者找不到确切原因,治疗棘手,迁延难愈。多数学者认为可由机体接触变应原后发生Ⅰ型荨麻疹(IgE介导的荨麻疹)、Ⅱ型荨麻疹(IgG介导的荨麻疹)、Ⅲ型荨麻疹(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荨麻疹)、Ⅵ型荨麻疹(T细胞介导的荨麻疹)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今日非免疫性荨麻疹的研究指出,肥大细胞的活化不是通过获得性免疫机制,而是某些分子的的毒性作用,包括生物异源物质或者是有关自然免疫的的膜受体,其中对补体分子受体C3a及C5a,及细菌等能与Toll样受体表达的肥大细胞相互作用引起肥大细胞活化产生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3]。因此用CRP检测血中感染细菌,它的存在相当于异体蛋白对机体肥大细胞产生非免疫性的刺激,从而产生慢性荨麻疹的持续刺激。我院对90例患者的检测得出,联合组的治疗明显优于抗阻胺组及抗生素组的治疗,且有统计学差异。因此,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在使用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感染病灶,同时给予抗菌素、抗真菌药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8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