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205996
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治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5日 李伟 曹丽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消化不良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消化不良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等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1个月内使用抑酸剂及其他药物可能影响患者胃肠功能的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按照FD的罗马Ⅲ的诊断标准进行小儿消化不良诊断。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 对疗效分析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小儿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等,两组患者在各种临床症状表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短。结论 采用有针对性的吗丁啉和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且临床症状消失快,应加强临床使用及推广。

    【关键词】 小儿消化不良;吗丁啉;阿嗪米特;临床疗效

    小儿消化不良是儿科胃肠道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是。恶心、呕吐或腹痛、腹胀等,引起患儿食欲减退,同时可能伴随出现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和症状[1]。其发病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复杂,主要的原因为患儿的消化系统发病不健全。消化所需的消化液分泌不足及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2]。本研究选择84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消化不良的患者84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47例,占55.95%,女性为37例,占44.05%,年龄分布为8.45±1.37岁,最大年龄为11岁,最小年龄为4岁,将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等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排除1个月内使用抑酸剂及其他药物可能影响患者胃肠功能的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研究人群疾病诊断标准分析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按照FD的罗马Ⅲ的诊断标准进行小儿消化不良诊断[3]。符合以下标准症状,每周至少发病一次且持续在2个月以上,Ⅰ持续性或者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或者不适感觉,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或早饱等上腹部临床症状,Ⅱ在患儿排便后临床症状不缓解,或者临床症状不与大便次数或性状有关,Ⅲ排除其他严恒、代谢性、肿瘤性及器质性疾病,未发现胃肠道、十二指肠出现溃疡、糜烂或者肿瘤等疾病,排除患者存在食管炎等疾病。排除患者存在糖尿病、肝肾及神经系统疾病[4-5]。

    1.3 鉴别诊断 小儿消化不良的鉴别诊断疾病主要为3种,分别为胃-食道反流性疾病,溃疡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其中胃-食道反流性疾病与小儿消化不良诊断有一定难度,应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典型或者不典型的反流的临床症状,通过内镜检查是否出现食管炎临床病变,并检测患者pH的波动范围。虽然两种疾病诊断比较困难,但两种疾病临床的治疗疾病相同。与溃疡性消化不良比较,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管溃疡、十二指肠炎或糜烂性胃窦炎等,在进行小儿消化不良诊断时应排除以上器质性临床病变。与胃轻瘫进行分辨诊断时应观察患者使用存在可能引起胃轻瘫的病因,主要的病因为糖尿病、风湿性疾病和尿毒症。

    1.4 治疗方法 本研究将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由西安杨森制药生产的吗丁啉进行治疗,剂量为0.3mg/kg,3次/d,一般在餐前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采用吗丁啉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阿嗪米特肠溶片,阿嗪米特肠溶片生产公司为扬州一洋制药公司,1片/次,3次/d。一般在餐前服用。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效果,记录患者治疗后食欲不振、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1.5 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效果评价主要包含三个级别,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临床食量减少或呕吐症状明显降低,有效为临床食量减少或呕吐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临床食量减少或呕吐症状未发生改变或者有加重的迹象。

    1.6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及时整理和核对数据,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方法为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小儿消化不良患者疗效分析 对于研究人群小儿消化不良的患者治疗疗效分析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研究人群临床症状治愈时间分析 对两组小儿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等,两组患者在各种临床症状表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短,说明观察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好,见表2。

    3 .讨论

    对于小儿消化不良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的最密切的因素为胃肠道动力出现障碍,故治疗原则主要为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6-7],一般情况下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必要的情况下应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8-10]。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虽然甚多,但并无确切行之有效的病因学治疗,只是综合性的对症处理。随着对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患者个性脆弱,遇事敏感、多疑,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自信心和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配合治疗。经过长期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一般采用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成形术和胃空肠吻合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药物分为几种,分别为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促进胃动力恢复的药物和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其中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为雷尼替丁、西咪替丁和法莫替丁等,其可以有效的抑制患儿胃酸的分泌,从而抑制疾病的恶化,而促进胃动力恢复的药物主要为吗丁啉和西沙比利等,其可以有效的提高或恢复患者胃动力,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临场常用的为克拉霉素和阿米西林等。但未存在一种或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很明显完全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治愈率达到100%的效果,对于出现小儿消化不良的患儿在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饮食调节,尽量减轻刺激和辛辣食物的使用,避免对患儿的胃肠道增加刺激,加重病情。

    由于小儿消化不良常与胃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11-12],可见增加胃动力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吗丁啉进行小儿消化不良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