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29689
急症输液中潜在风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廖梅嫣
第1页

    参见附件(2378KB,2页)。

     【摘 要】 目的:探讨急症输液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潜在风险因素的特点,分析急症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降低急症输液风险。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87例急症输液反应患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同时对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600例急症输液患者,根据玻璃安瓿消毒、进针角度、操作前后手部清洁因素平均分组,每组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干预因素,对照组行一般操作。结果:急症输液反应在不同输液时间、患者年龄、合并用药情况存在差异,观察组急症输液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急症输液反应与患者输液时间、患者年龄、合并用药情况有关,规范输液操作能有效防止急症输液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急症输液;潜在风险;分析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输液反应也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问题,轻者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尤其是急症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表现更为突出。在临床实践中, 急症输液反应常表现为发热、寒战、皮疹或荨麻疹、皮肤瘙痒,重则昏迷、休克甚至死亡。[1]急症输液过程前涉及的治疗环境、输液过程中的相关器械和治疗操作,以及输液结束后观察,都与急症输液中潜在风险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医用治疗环境的清洁、器械的安全性和医护操作的规范性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急症输液的安全性。我院2007年开始对急症输液中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观察性和实验性研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急症输液反应87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者1岁3个月,最大者82岁;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急症输液患者600例,其中男性341例,女性259例;年龄最小者9个月,最大者87岁,随机平均分为玻璃安瓿消毒、进针角度、操作前后手部清洁因素组,每组设置观察100例和对照组100例。

    1.2 方法

    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87例急症输液反应病例,按年龄、单用及合并用药进行分组,对各组在<10、11~20、21~40、41~60、>60min各时间段出现的输液反应例数进行分析总结。分组方法见表1。

    表1 分组方法

    编号组别名称分组方法

    1年龄组<10岁10~20岁21~50岁≥50岁

    2单用及合并用药组1种2种3种≥4种

    对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600例急症输液患者,根据玻璃安瓿消毒、进针角度、操作前后手部清洁因素平均分组,每组设置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在玻璃安瓿消毒因素组中,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5%酒精拭颈段;观察组在进针角度因素组中,将液体加药时习惯性地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的斜面与胶塞成75°角;观察组在操作前后手部清洁因素中,强调每次输液操作前洗手,确保使用洗手液,洗手时间在3分钟以上,在洗手后立即进行输液操作。对照组患者行一般输液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有差异

    2 结果

    87例急症输液反应患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年龄组、单用及合并用药组在各时间段输液反应出现例数分别见表2、表3。由表2~表3可见,输液反应在<10、11~20、21~40、41~60、>60min各时间段出现的百分比分别是20.69%、12.65%、29.89%、21.84%、14.95%。输液反应可出现在各时间段,而较多发生于<10min或21~60min这2个时间段。

    表2 年龄组各时间段输液反应出现例数

    组别各时间段输液反应出现例数/n合计/n构成比/%

    <10min11~20min21~40min41~60min>60min

    <10岁1020144.6

    10~50岁616652427.59

    ≥50岁1110181375967.82

    合计181126191387

    构成比%20.6912.6529.8921.8414.95100

    年龄分组间构成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单用及合并用药组各时间段输液反应出现例数

    组别各时间段输液反应出现例数/n合计/n构成比/%

    <10min11~20min21~40min41~60min>60min

    1种328442124.14

    2种155111455057.46

    3种0141289.20

    ≥4种0330289.20

    合计181126191387

    构成比%20.6912.6529.6921.8414.95100

    单用及合并用药组间构成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600例急症输液患者,根据玻璃安瓿消毒、进针角度、操作前后手部清洁因素平均分组,观察组实施严格的规范操作,较对照组行一般输液操作的急症输液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症输液反应出现例数

    组别相关因素分组合计/n构成比/%

    玻璃安瓿消毒进针角度操作手部清洁

    观察组00010.33

    发生率%000

    对照组7136268.67

    发生率%7136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症输液反应发生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经过34个月对我院急症输液患者潜在风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急症输液中输液反应与患者的年龄、药物合用情况有

    明显差异P<0.05。结果说明,加强对特殊人群输液后的观察,特别是针对≥50岁,联合2种输液药物者,护士要注意观察该类病人的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2]。87例输液反应中,最快出现的仅为2min,最迟的在300min以后才出现,虽然输液反应出现在各个时间段,但<10min或21~60 min这2个时间段,输液反应发生例数较多,因此加强该段时间内对急症输液患者的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生命征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明显减少急症输液反应的发生,从而在减少输液治疗中潜在风险。[3]

    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我院600例急症输液患者研究发现,输液操作的规范性对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4]观察组发生输液反应1例,对照组26例,两组输液反应发生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开启安瓿前,以75%酒精拭颈段,可以减少微粒污染,有效预防因为污染颗粒引起的血管反应;在选择进针角度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7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