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应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单纯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1)
第1页 |
参见附件(2647KB,2页)。
【摘 要】目的:对步长稳心颗粒对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选择住院的青壮年单纯性室性早搏患者71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9例,年龄25—45岁之间,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组,B组为普罗帕酮治疗组。A组共入选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B组共入选3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结果:A组38例室性早搏患者中治疗5周,治疗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1.58%;B组33例室性早搏患者中治疗5周,治疗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2.82%,两组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0.52%,而B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为21.21%,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室性早搏患者,步长稳心颗粒具有较为理想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效果与普罗帕酮相仿,但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普罗帕酮,且未发现不能耐受或严重的副作用。经临床应用,稳心颗粒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无诱发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证据,口服安全有效,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开辟了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 步长稳心颗粒;普罗帕酮;室性早搏;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节律、冲动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按冲动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室上性、交界性及室性心律失常[1]。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常见,其主要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各类心脏病,致命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其中约75%由室颤和或室速引起,约20%由心跳骤停引起,约5%由电机械分离引起,这些是造成当代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之一。因此,对临床上出现的频发室早,尤其是多源性、多形性及RonT现象要给予积极处理,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本章我们对步长稳心颗粒对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2009年2月—2010年5月住院的青壮年单纯性室性早搏患者71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9例,年龄25—45岁之间,分组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组,B组为普罗帕酮治疗组。A组共入选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B组共入选3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各组患者基线资料 (性别、年龄)和危险因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见表1。
表1 各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水平比较 计量资料( x±s) 计数资料(%)
性别(男/女%)年龄(岁)血 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A组55/4557.47 ±9.085.02 ±0.702.04 ±1.514.17 ±1.112.39±1.08
B组52.1/47.958.48±10.915.11±0.492.36±1.574.44±1.032.36±0.71
P值0.3020.6820.0630.3790.2660.818
纳入标准:年龄25—45岁之间,性别不受限,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诊断,心功能应在正常范围内。用药前2周内未用抗心律失常药,室性早搏数>1000次/24小时或30次/每小时的患者。
排除标准:通过临床表现,检查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排除心肌病,先心病,风心病及冠心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衰竭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血糖、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h内空腹抽取静脉血,行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胸部X线检查。
给药方法:A组给予步长稳心颗粒每次9g,每日3次,服用3周效果不佳者增至每次18g;B组给予普罗帕酮片每次150mg,每日3次,观察间期共5周。
观察指标: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第5周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用药期间至少观察4次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评价用药5周后步长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疗效、不良反应。疗效评定标准:室性早搏疗效评定(ESVEM标准),患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为有效,包括室性早搏减少≥75%;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90%,15个连续早搏以上的室性动过速及运动时5个连续早搏的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如果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由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转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判断为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
统计学处理:资料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两组间比较用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两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研究结果 两种药物对室性早搏疗效的比较
A组38例室性早搏患者中治疗5周达标者为31例,未达标者7例,A组治疗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1.58%;B组33例室性早搏患者中治疗5周达标者为28例,未达标者6例,B组治疗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2.82%,两组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药物对室性早搏的疗效
组别总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总有效率(%)
A组4841781.58
B组4337681.82
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入选病例均纳入统计,A组3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副作用者共4例,其中食欲差3例,恶心、呕吐1例,均能耐受,经对症治疗可缓解。B组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副作用者共7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4例,恶心、呕吐2例,A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0.52%,而B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为21.21%,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发生副作用的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食欲差恶心呕吐心动过缓总发生率(%)
A组3831010.52
B组3302421.21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