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2939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0例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张桂喜
第1页

    参见附件(1329KB,1页)。

     【摘 要】 目的: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禁饮食、胃肠减压的同时运用常规西药进行解痉止痛、控制感染以及营养代谢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与灌肠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各进行1次血清淀粉酶检测,对比观察数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期血清淀粉酶数值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组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急且病情较重,常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胰酶被激活而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水肿甚至坏死的急性炎症反应,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呕吐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可对各其他重要脏器造成损害,临床死亡率较高,其中重型胰腺炎临床死亡率为20%左右[1]。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4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2.5岁,病情轻度23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1.2岁,病情轻度25例,中度13例,重度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2],并伴有胆系炎症或结石,临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血清淀粉酶检测均高于500IU/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性不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1)禁食、胃肠减压、置空肠留置管;(2)解痉、止痛,减少胰腺分泌;(3)补充电解质及营养支持治疗,防止休克;(4)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与灌肠治疗,口服方剂组成如下:丹参30 g、当归10 g、桃仁15 g、柴胡15 g、枳实10 g(炒)、白芍12 g、茵陈12 g、金钱草20 g、蒲公英15 g、栀子10 g、黄芩12 g、败酱草12g、生大黄10 g(后入),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5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灌肠方剂组成如下:厚朴12 g、枳壳12 g、木香10 g、槟榔10 g,水煎服取汁200ml,灌肠,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各进行1次血清淀粉酶检测,对比观察数值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住院天数方面,对照组最短21d,最长38d,平均30d;治疗组最短13d,最长24d,平均15d,治疗组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变化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变化比较( ±s,IU/L)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3d治疗后7d

    治疗组(n=40)705.2±106.2287.6±142.1146.8±80.5

    对照组(n=42)710.4±104.5373.2±169.4224.8±146.7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1)

    3 讨论

    据现代病理及药理学研究显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胆道结石在排除过程中引起壶腹部梗阻,导致胆管高压、感染或者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致使胆汁反流,引发胰泡、胰管破裂以及胰液外渗,造成胰腺组织自身消化从而引起疼痛、水肿等病症。胆管炎、结石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等疾患会不同程度地增高胆道压力、引发胆道及壶腹部粘连或水肿,致使胆道畸形,引起胆汁淤积,进一步加重胆道压力。当本病伴有胆道炎症时,非结合胆红素、细菌毒素、游离胆酸等物质均可通过胆胰间淋巴管对胰腺消化酶形成再次激活,从而加重炎症[3]。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可知,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解除梗阻、抑制胰腺分泌、控制炎症以及代谢支持。由于本病发病急、病情重,且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故在治疗时需要运用西药进行解痉止痛、控制感染以及营养代谢支持等对症治疗。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疗强调“以通为用”,在临床治疗中充分体现了疏泄通导的原则【4】。七情内侵、湿热病邪等因素均可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郁而化热,湿、热、瘀阻于中焦而致本病,故本病的治疗当以疏肝利胆、行气活血为原则,本次试验所用方剂中柴胡、白芍入肝胆经,有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之功;茵陈、栀子、金钱草、黄芩有清肝利胆,利湿退黄之效;枳实行气解郁,当归补血养血更兼活血,两药与白芍配伍可增强调和气血之力;丹参、桃仁活血化瘀,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大黄涤荡实热,逐瘀更新,全方合用,共奏疏肝利胆、行气活血之功。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大黄对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修复、保护作用,其煎剂可有效防止胰蛋白酶引发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同时对各种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灌肠方以行气通腑为原则,旨在促进肠蠕动,解除腹部气滞胀满等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显著,中西医方法同时运用,可在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治疗的优势的同时,避免了单纯西医治疗的局限性,使中西医药充分发挥各自疗效缓急之特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2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