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28795
104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价值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杨桂才
第1页

    参见附件(2451KB,2页)。

     表1 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CT影像学

    特征分析情况 例(%)

    早期CT影像学特征例数百分比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3028.85

    豆状核边界不清4139.42

    轻度占位4543.27

    早期低密度影

    脑沟消失

    岛皮质边界模糊33

    17

    2931.73

    16.35

    27.88

    通过表1可以得出,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约为28.85%;41例患者存在豆状核边界不清,约为39.42%;45例患者存在轻度占位,约为43.27%;33例患者出现早期低密度影,约为31.73%;17例患者脑沟消失,约为16.35%;29例患者存在岛皮质边界模糊,约为27.88%。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缺乏一定的可靠性,临床死亡率相对比较高,及早确诊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从CT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中后,在颅脑患者的诊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颅脑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脑梗死由于其病变部位无显著性低密度变化,因而往往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及时确诊,而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通常会存在一定的CT影像学特点[3]。

    本文所研究的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约为28.85%;41例患者存在豆状核边界不清,约为39.42%;45例患者存在轻度占位,约为43.27%;33例患者出现早期低密度影,约为31.73%;17例患者脑沟消失,约为16.35%;29例患者存在岛皮质边界模糊,约为27.88%。以此可以看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CT影像学特征以轻度占位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其次为豆状核边界不清、早期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岛皮质边界模糊,而脑沟消失发生率相对比较低。

    轻度占位主要由于细胞及血管源性水肿而导致,大面积脑梗死情况发生时,因出现阻塞的血管内径相对要大,其病变范围相对要广泛,因而在患者病情发作早期便可以出现相关组织的坏死、细胞水肿等相应的病变,但因病情相对短暂,因而病变部位通常无法表现出特定的影像学征象,而这时患者的颅内压相对比较高,因此能够引发轻度占位[4]。

    豆状核边界不清同样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临床CT影像学特点,主要机理为,壳核后存在两条血液供应动脉,一条为豆纹动脉,另一条为岛段屏状动脉,如果豆纹动脉以远大脑中动脉存在阻塞,可以引发岛段屏状动脉血液循环不畅,壳核后出现细胞水肿,进一步导致豆状核边界不清[5~6]。

    早期低密度影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临床CT影像学表现中也较为多见,通常由于患者大脑组织对X线的吸收率降低而引发,较多发生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发作后的6h以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患者存在脑水肿。依据临床相关资料报道[6],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发作后6h以内的早期低密度影与6h以后所出现的早期低密度影其临床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患者的早期低密度影发生于6h以内,提示患者存在一定的脑水肿病变,如果患者的早期低密度影发生于6h以后,提示患者病变部位存在一定的缺血坏死。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早期CT影像学检查资料得出,CT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以此可以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宏艺.大面积脑梗死早期CT诊断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8):3650-3651.

    [2] 孙铁春,张翠.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CT特点诊断[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5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