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胺卡那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有效性探讨
第1页 |
参见附件(1156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丁胺卡那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6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根据其家长的意愿,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38例,治疗组采用丁胺卡那保留灌肠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补液、利巴韦林,口服思密达,妈咪爱喂养, 对比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胺卡那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丁胺卡那;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为探讨较好的治疗婴幼儿腹泻问题,选择自2010年4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6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采用丁胺卡那和常规补养方法,探讨丁胺卡那保留灌肠在治疗婴幼儿腹泻症状的临床疗效,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6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其中男婴37例,女婴28例,年龄在0-6个月的19例,7-12岁33例,1-2岁13例。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患儿按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患儿均在发病3天内就诊,并在年龄、病情、程度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全部患儿在治疗前大便培养阴性,大便常规检查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婴幼儿腹泻诊断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两组患儿家庭排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史,且排除病毒性及喂养不当造成的腹泻因素,开始进行治疗。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37例,采用10mg/(kg·d)丁胺卡那保留灌肠。首先在微波炉里加热生理盐水至40℃,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0mL丁胺卡那注射液,充分摇匀后,用一次性肛管,将患儿以左侧卧位垫高臀部,涂润滑油后缓慢轻柔插入直肠约15厘米,使灌肠液温度接近肛温,灌肠3-5分钟后,变换体位,腹部轻柔按摩,观察30分钟后,如患儿未表现明显不适,让其卧床休息,尽可能延长保留时间。本疗程一日一次,5天一疗程。治疗期间注意调节饮食,口服ORS盐,纠正或防止脱水。
在灌肠过程中如不到10min即有大量药液流出,则需重新操作;治疗期间要坚持送粪常规检查,灌肠5天结束,第6天开始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直至粪常规检查白细胞消失。第2周起每周复诊1次,送粪常规、尿常规,4周,记录病情情况。
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妈咪爱(常规剂量),较重患儿同时给予静脉补液,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一般3-7天一个疗程;1岁以下患儿每日口服思密达1包,1-2岁患儿口服1-2包,每日分3次口服,禁止使用抗生素。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48小时内腹泻减少或3次以内,腹泻总量小于150mL,72小时内腹泻停止,大便成形;有效:用药48小时内腹泻减少或5次以内,腹泻总量小于250mL,72小时内腹泻停止,大便成形;无效:用药48小时后腹泻资料在5次以上,腹泻量大于300 mL。有效率=(显效+有效)/组患儿数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通过止泻时间比较发现,治疗组1-3天内60%患儿止泻,对照组则在50%左右。从疗效上来看,临床观察72小时后,治疗组显效患儿2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6个月至2岁以内的婴幼儿较为常见。婴幼儿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对病毒防御能力低,易受轮状病毒感染,而这种病毒是诱发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轮状病毒可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微绒毛,影响消化吸收,使微绒毛受损引起双糖酶缺乏,引发腹泻。
丁胺卡霉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具有肾毒性及耳毒性使其在婴幼儿静脉及肌肉途径治疗使用受到限制。但是在本次对比研究发现,通过丁胺卡霉灌肠的方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治疗方法,且在肾毒性、耳毒性方面与对比组无明显差异,同时,由于丁胺卡霉具有敏感率高,耐药率低的作用,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无法一一进行粪便培养的情况下,丁胺卡霉保留灌肠无疑是较好的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康春华,赵炜.1023例儿童腹泻病病原学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5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