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49964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腹腔连续化疗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杨永红
第1页

    参见附件(1126KB,1页)。

     【摘要】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通过腹腔引流管行连续腹腔内化疗,防治术后腹腔内癌肿种植复发和肝转移。通过观察病人对不同剂量化疗药物的耐受力、全身毒性反应、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切口及吻合口愈合情况、引流性状等探讨临床内化疗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腔内化疗

    近年来,胃肠道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病死率较高。目前,全身化疗、手术切除、免疫疗法、中医中药等虽然能缓解症状,改善生存率,但仍有高度复发可能存在。即使根治切除术后仍有50%—60%的病人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常见的复发和转移部位多在切除部位、腹膜表面和肝脏,而且部分病人在术前原发灶即已侵透浆膜层且癌细胞已播散于腹腔形成术前存在。目前检查手段还不能早期发现肝内微小的转移病灶,姑息切除有时可加速腹腔内的播散速度,全身化疗也不能在局部病灶形成高浓度药液,且全身毒副作用大,限制了用药剂量。

    现就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通过腹腔引流管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内化疗,治疗患者26例,我认为:一是腹腔内可耐受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剂量较全身化疗明显增大;二是术后早期对吻合口及切口愈合无明显影响;三是全身毒副作用较全身化疗明显减轻;四是使肠蠕动恢复减慢,延长了术后排气时间。对于能否消灭有预防腹腔内微小病灶及肝转移灶,因应用及随访时间尚短,亦无二次手术病例,故不能总结确切统计数据。

    1 临床资料

    对26例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的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腹腔内连续化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45—50岁男性4例,51—60岁男性8例,女性2例,61—70岁男性8例,女性4例,其中胃癌男性14例,女性4例,结肠癌男性4例,女性2例,直肠癌男性2例。病理分型:未分化腺癌8例,印戒细胞癌3例,腺癌15例,并淋巴结转移9例。术式选择:根治术18例,姑息切除术6例,内瘘术2例。

    2 方法

    根据胃肠道肿瘤外科原则手术治疗,腹腔内预定部位放置引流管,预置部位为瘤床、肿瘤病肚区域、吻合口周围和相应淋巴回流区域。通过腹腔引流管注入化疗药物,术后自第1天开始每日给药1次,给药后闭管,12小时后再敞开胶管引流(因5—Fu在腹腔内作用时间为6—8小时),逐日加大剂量,连用5天,化疗药物为5氟脲嘧啶。用药剂量:第1天,500mg盐水溶液40ml;第2天,750mg盐水溶液60ml;第3天,1000mg盐水溶液80ml;第4天,1250mg盐水溶液100ml,第5天,1500mg盐水溶液120ml。

    3 结果

    26例患者在每天均用至最大剂量1500mg。仅1例在第5天出现轻度腹膜炎症状经引流缓解。26例患者血白细胞均无明显大幅度下降。术后除引流口感染为常见并发症,2例患者引出新鲜血(无与化疗有关依据)。无一例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或切口裂开。26例患者化疗期间无明显恶心、呕吐、脱发等其他毒副作用表现。

    4 讨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内种植转移和肝转移,理想的辅助化疗方法是直接杀死腹腔内及肝脏的肿瘤细胞,才能真正达到预防和控制腹腔和肝脏的复发和转移。已有证明区域化疗优于其他给药方法,局部化疗的意义在于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力,但不增加甚至减少对体循环的毒性作用。腹腔内化疗药物代谢途径有两条:(1)大多数药物经门静脉循环入肝,通过首次过肝效应代谢成无毒形式进入体循环。(2)腹腔廓清使药物跨过腹膜进入血液,比起全身药物廓清力,腹膜廓清相对缓慢。根据以上药代动力学特点,腹腔内化疗具有下列优点:(1)使腹腔肿瘤直接浸泡在高浓度抗癌药物中,增强了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这对胃肠道肿瘤尤其重要,因这些部位在全身化疗时药物浓度相对不满意,5—Fu分子量小,穿透力好,易穿透肿瘤表面组织;(2)抗癌药在腹腔内经门脉系统吸收入肝。通常认为肝转移经门脉系统,因此可加强肝转移癌的治疗效果。本组腹腔内化疗给药剂量较静脉化疗明显加大。骨髓抑制不明显,对吻合口生长无明显影响。虽然抑制肠蠕动及延长了术后排气时间,但尚未发现不可逆性的肠麻痹。1例患者在第5天出现轻度腹膜炎表现,尚不能确定原因。我认为腹腔内连续化疗术后早期无严重并发症。如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需5—Fu化疗时,首选腹腔内给药途径,无论原发病灶是否穿透浆膜层,术后均适应行腹腔内给药方式进行化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2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