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49946
挂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方永江 韩励兵 易荣 李莉
第1页

    参见附件(1061KB,1页)。

     【摘要】 目的:观察挂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平肝熄风”为主,治疗组加用挂针刺法,对照组病位局部穴位常规针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挂针治疗面肌痉挛优于常规针刺组。

    【关键词】 挂针;面肌痉挛;平肝熄风法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表现为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通常局限于眼睑或颊部、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部,多发生于一侧,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睡眠不足可使病情加重,入睡时停止发作,属于祖国医学的“面痉”、“面风”范畴,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笔者自2005年开始,采用“平肝熄风”挂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共有病例60例,来自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0岁,最长病程30年,最短病程2天。60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治疗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1] (1)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渐至同侧其他面肌;(2)抽搐程度不等,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谈话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核磁检查无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案 两组均以“平肝熄风”为主,均选用双风池、太阳、合谷、太冲,均用32号1寸毫针针刺得气,合谷及太冲行泻法。而治疗组加用挂针刺法,其操作方法:病位局部用碘伏常规消毒后,以32号的1寸毫针,快速捻转刺入破皮,使针尖皮肤突起成小丘,针体悬吊不脱落,呈悬挂之状,名为“挂针”。对照组加用病位局部穴位承泣、四白、颧髎、地仓,穴位常规消毒后均用32号的1寸毫针直刺得气。两组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min,10日为1个疗程。

    2.2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 症状完全消失,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随访半年后未复发;②好转:痉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波及的面肌范围明显减小,或抽动幅度减小;③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n(%)]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面痉”、“面风”、“风证”范畴,其病变部位属于皮部,目前西医常用肉毒杆菌注射治疗,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大。而笔者通过“平肝熄风”挂针治疗本病,疗效较佳,其机理认为如下:太阳、风池为临近选穴,且具有祛风熄风功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面肌痉挛与肝关系密切,而合谷、太冲合称“四关穴”,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之功效,上述诸穴共用能够“平肝熄风”;而治疗组中挂针刺法取十二刺中的毛刺、浮刺、扬刺之长,进针部位为皮部,以应面肌痉挛病位,且挂针手法轻巧,刺激量小,更能起到镇静作用。因此,挂针刺法组相疗效优于病位局部穴位常规针刺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6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