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静脉在儿科的应用体会
第1页 |
参见附件(1089KB,1页)。
【摘要】 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更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有一定难度的专业技术,如果不能及时穿刺成功,将直接影响对小儿的抢救与治疗。
【关键词】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每年收治约1600名患儿,而大部分患儿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静脉输液,这就要求儿科护士要作到精益求精,一针见血,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赢得了宝贵时间,赢得患者、社会、医生三方面的认可。根据本人30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
1 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特点
1.1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分支极多,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而且头皮静脉没有瓣膜,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只要操作方便即可。一般选择较直、暴露明显、容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
1.2 小儿头皮静脉分布较身体其他部位表浅,通过观察或触摸都较容易确定血管的位置和走行。
1.3 头皮静脉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静脉管壁被头皮内纤维隔固定,故不易滑动。因此,小儿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
2 常用的头皮静脉
主要有:①额静脉:位于额部正中,该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1枝,粗短且较直,不易滑动,易固定。小儿头皮较薄,故暴露明显;②颞浅静脉:位于颞部皮下,该静脉细长浅直,不滑动,暴露明显,是头皮静脉输液的最佳部位;③耳后静脉:位于耳后,该静脉较固定,且稍粗直或略弯曲,暴露清楚。
3 选择血管的方法
3.1 首先要鉴别头皮动静脉,鉴别方法见表:
小儿头皮动静脉的鉴别:
3.2 遇到看不见血管时可以用手指触摸,摸到浅沟就是被压瘪的血管。对于头皮静脉而言,宁可选择细而直的血管,尽量不选虽然粗但分支较多的血管,因当头部固定不好时易造成穿刺失败。
4 穿刺技术的基本操作
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方皮肤,并使静脉固定;一手持头皮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15~20°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以5~10°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表明针头已进入,再顺静脉推进0.5~1cm;固定好针头。
5 穿刺失败的原因
5.1 小儿头部固定不佳,家长宠爱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
5.2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5.3 手法错误,影响针尖进血管时的准确度。
5.4 特殊患儿。
6 穿刺的技巧
6.1 熟练掌握头皮静脉的特点及头皮动静脉的区别。
6.2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外界干扰,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6.3 适宜的环境,光线的强弱要适合,以自然光线最好。晚上或阴暗天气可借助灯光。
6.4 根据血管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头皮针。常用的有头皮针(4.5~5.5号)、留置针(24号)。
6.5 固定好小儿头部。因小儿不合作,操作时助手或家长协助以肘关节为支撑点,双手抱住患儿头部,防止头部晃动,同时将患儿的双手轻压于双肘下,避免患儿用手抓挠。腿部压住膝关节,防止借腿部力量产生抵抗力,造成穿刺失败。
7 穿刺成功的判断
判断穿刺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看回血,但由于一次性输液器内的负压小,穿刺后回血少或不回血,这就要凭经验来判断穿刺成功与否,针头进入血管有一种落空感后,可用力挤压近端头皮针管就会有回血,或穿刺前用5ml注射器抽吸少量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穿刺,进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打开输液器开关见输液通畅,局部无肿胀既证明穿刺成功。
8 针头固定
稳妥牢固的贴好第一条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固定针柄于头皮上,保持针头与血管平行,避免针头翘起而刺破血管,随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1条胶布黏在针柄的前2/3处,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个干棉签头部,用第2条带无菌棉球的胶布遮盖在针眼处,第三条胶布从针柄下“v”型固定于针柄两侧,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成一个小圆形后用第4条胶布固定,第5条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末端固定于靠近左侧或右侧的耳廓上,起到降低针头移位的目的。
9 注重安全,防范纠纷
9.1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9.2 良好的沟通,做好患儿家属的沟通工作,能让家属配合我们的穿刺操作(主要是固定好患儿),使操作顺利的进行,提高小儿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9.3 及时巡视,认真观察,发现输液并发症及时处理。总之,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及思想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8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