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经行头痛50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115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2009年收治的经行头痛患者50例,按照住院日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加味逍遥散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3个疗程后,观察组痊愈1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发作频率及疼痛VA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加味逍遥散治疗经行头痛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经行头痛;中药治疗;加味逍遥散
经行头痛是临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以经期前后出现持续性偏头痛为主要症状,最早可见于青春期,以口服避孕药后加重,妊娠或绝经期后逐渐缓解为特点。中医认为该病与肝脾肾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治疗中应以逍遥散为基础,则预后较好[1]。我院对2007年—2009年对收治的行经头痛患者采取加味逍遥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009年收治的经行头痛患者50例,平均年龄31.6±5.7岁(24—41岁),平均病程4.5±1.9年(2—8年),单侧头痛32例,双侧头痛18例,头痛时伴发恶心6例,头晕11例,失眠16例,月经不调43例。发作频率5次以下28例,5次以上22例。
1.2 入选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断疗效标准》[2]:① 头痛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发作2次及以上者;② 头痛大多为单侧,或左或右,亦可见于两侧太阳穴或头顶,痛如锥刺、掣痛或绵绵作痛;③ 排除经期外感、高血压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1.3 分组情况 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分为2组,单日为观察组,双日为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加味逍遥散治疗。中药煎剂共200mL,早晚各服用1次,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服至行经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逍遥散配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2g,白术15g,茯苓12g,生地黄12g,炙甘草10g,薄荷3g,牡丹皮9g,栀子9g,生姜3片。偏风寒者加用川穹、白芷、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甘草;头痛较剧者加石决明、山羊角粉和珍珠母;腰酸乏力者加枸杞、菟丝子、熟地;伴抑郁不欢者加佛手、夜交藤、合欢皮。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2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痊愈:经行头痛症状、周期性发作消失;有效:经行头痛症状减轻或头痛消失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复发;无效:经行头痛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头痛发作的频率、头痛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采用10cm长的VAS评分尺,VAS1-3为轻度疼痛,VAS4-6为中度疼痛,VAS7-10为重度疼痛。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x±s)
注:*与对照组比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仅对照组出现2例食欲减退、乏力等不良反应,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中医认为经行头痛应归为肝阳偏亢,化风上扰巅顶所致,临床中应以逍遥散为基础加以治疗。现代研究表明经行头痛可能与内分泌和激素调节存在一定的关联。经行头痛患者体内普遍存在雌激素/孕酮水平失调。
临床治疗中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或以性激素进行治疗,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大,且远期效果较差。因此,该病目前仍以中医治疗为主,《傅青主女科》中记载:“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当归、白芍、生地黄可养肝柔肝;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养气补血;牡丹皮、栀子有清泻肝火的作用;而生姜可温胃和中。葛新萍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经行头痛,有效率达92%[3]。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显著高于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1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