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49531
90Sr/90Y敷贴联合32P注射治疗小儿混合型血管瘤280例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林辉
第1页

    参见附件(2260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90Sr/90Y敷贴与90Sr/90Y敷贴-32P 胶体注射联合治疗小儿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小儿混合型血管瘤280例,分别接受90Sr/90Y敷贴(132例)和90Sr/90Y敷贴-32P胶体注射治疗(148例),结束治疗1年后疗效观察。结果90Sr/90Y敷贴联合32P胶体注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90Sr/90Y敷贴治疗。结论 对于混合型血管瘤面积较大、较深的小儿患者,宜采用90Sr/90Y敷贴合并32P胶体注射治疗。

    【关键词】 锶放射性同位素;钇放射性同位素;磷胶体同位素;混合型血管瘤

    2005年1月-2009年5月,我科对280例小儿混合型血管瘤进行单纯性90Sr/90Y敷贴和90Sr/90Y敷贴-32P胶体注射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对小儿混合型血管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小儿混合型血管瘤患者280例,男168例,女112例,年龄20天-8岁。年龄分布:<6个月-3岁198例,4-8岁82例。血管瘤面积差别较大,从0.3 -320 cm2不等,平均10.2±2.8 cm2。

    1.2 治疗方法 由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提供90Sr/90Y敷贴器,照射野2cm×2cm,活度2.4GBq。治疗前置备防护屏。单纯性90Sr/90Y敷贴法治疗小儿混合性血管瘤。先把准备好的橡皮泥紧贴患者病变皮肤部位,描下病变范围,再把图案置于铅橡皮上,从中间剪出大于病变0.1-0.4 cm2的窗口,放于病变处,将敷贴器紧贴病患处,按照规定治疗方案进。

    32P胶体瘤体内注射,将 32P胶体与地塞米松混合后,注入瘤体内,抑制杀死血管内皮细胞,使增生血管纤维化、萎缩,达到治疗目的。

    1.3 90Sr/90Y敷贴剂量 根据年龄大小和治疗反应决定治疗个体化剂量,一般掌握在10 -20Gy,注射剂量如表1。

    表1 90Sr/90Y敷贴器对不同病人的治疗剂量

    1.4 注射剂量及方法 6个月-1岁,根据血管瘤面积按250KBq / cm2,加地塞米松0.3mg注射用药,>1岁者32P胶体370KBq /cm2加地塞米松0.5mg注射用药。

    一次治疗量可根据患儿病变部位、大小、深度而定。血管瘤局部皮肤或粘膜常规消毒后,注射针头沿血管瘤基底部由近到远将32P胶体注射液均匀地注入到血管瘤间质内。一般儿童一次用药量7400-18500KBq /次,婴幼儿3700-7400KBq /次。注射后,进针处无菌纱布压迫10分钟至不再有药液流出。如1次注射治疗未愈,3个月-6个月后可再次注射治疗。

    1.5 疗效观察

    治愈:血管瘤完全消失且肤色恢复正常,或血管瘤消失,局部遗留少许痕迹。

    显效:血管瘤基本消失,局部有少许痕迹,在病变外有点状、蛛网状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体积缩小l/2以上。

    好转:治疗后血管瘤萎缩、停止生长,比原发灶缩小,但较顽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无效:血管瘤治疗两个疗程后无任何变化。

    有效=治愈+显效。

    2 结果

    通过单纯性90Sr/90Y敷贴治疗和90Sr/90Y敷贴-32P胶体注射联合治疗两种不同的方法比较观察,治愈率分别是59.09%、84.45%,90Sr/90Y敷贴-32P胶体注射联合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90Sr/90Y敷贴治疗小儿混合型血管瘤,两组治愈率有统计学差异。如表2

    表2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3 讨论

    小儿混合型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发生于皮肤血管及其附属结构组织的良性肿瘤,是一种主要表现为病损区血管的数量、结构及功能显著异常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由胎儿期血管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所致[1],,草莓状、海绵状血管瘤及葡萄酒色痣是最常见的类型,含有两种以上的血管瘤即是混合型血管瘤。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有激光、激素、核医学、冷冻等,但是单一方法治疗效果均有优缺点。

    我们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方法(90Sr/90Y敷贴与90Sr/90Y敷贴-32P 胶体注射联合)治疗小儿混合型血管瘤280例,并进行了比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单纯90Sr/90Y敷贴治疗混合型血管瘤治愈率为59.09%,90Sr/90Y敷贴-32P 胶体注射联合治疗混合型血管瘤治愈率为84.45%。

    90Sr/90Y敷贴器的治疗原理:[2]是90Sr/90Y敷贴器上的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β射线,作用在血管瘤病灶部位上,出现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组织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水肿、肿胀、炎性改变,被纤维细胞代替,使血管封闭,达到治疗效果。但是由于90Sr/90Y敷贴器发出的β射线在组织中的最大穿透距离11mm,随着组织深度增加剂量迅速减少,所以对于面积较大、较深混合型血管瘤效果较差。

    32P胶体内照射原理:32P胶体与地塞米松混合后注入瘤体组织内,大部分停留在注射瘤体内,使得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水肿等改变,增生血管闭合、萎缩、纤维化,达到治疗作用。对面积较大,较深的血管瘤有较好的效果。混合型血管瘤先行90Sr/90YY敷贴器治疗,2个疗程不能完全治愈者加用32P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治愈率达95.27%以上。因为面积相同的血管瘤,由于深度不同,体积则不相同,甚至体积相差很大。有的患者血管瘤面积大而体积小,按面积计算给药会导致给药剂量过大,注射32P后导致皮肤溃烂,有的患者面积小而体积大,按面积计算给药会导致给药剂量过小,注射 32P后达不到治愈目的.延误了患者的治疗。

    机体对射线敏感性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对射线敏感度越高,随年龄增长,机体对射线敏感性降低。故治疗时,婴幼儿用药量要小些,并主张早期积极治疗为上策,早期治疗不仅疗效好.且发生色素沉着等现象消失亦早。但即使是同龄人,其对射线的敏感程度亦有很大差别,应用时可根据第一次注射治疗疗效对下次治疗用量作适当调整。一般儿童一次用药量不超过18500KBq /次,婴幼儿不超过7400/KBq /次。

    90Sr/90Y敷贴-32P胶体注射联合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不良反应,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剂量、机体对射线的敏感性等因素。应用正常剂量治疗,一般无全身反应,局部有脱屑、色素沉着、轻微灼热感、瘙痒等症状,约2-4周后消退,色素沉着需数月或数年才恢复。

    照射过程中如发生明显水肿、血象改变、剧烈瘙痒、感染、全身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注意卫生、避免摩擦、抓挠,以防感染。32P胶体因为是胶体浓液,其特点是注射部位聚集,不易顺血液扩散,便于集中照射,适当剂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