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50081
颈型颈椎病手法治疗前后活动度对照(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赵魁
第1页

    参见附件(3193KB,3页)。

     再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侧屈活动度的差值,P = 0.000,说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颈椎侧屈活动度方面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手法治疗组明显优于牵引组。

    3 讨论

    颈椎活动范围的变化对反映颈椎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椎活动度在临床上很常用,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判断颈椎各节段功能及定位诊断等都有一定的意义。颈椎活动度的测量方法从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测量颈椎整体的活动度,另一种是测量单个椎体的屈伸活动度。从颈椎的曲伸来看,一般认为以C5/6和C6/7间的活动度为最大,而颈旋转活动则以C1/2为主,颈椎侧弯主要由C2到C7之间的活动所完成。颈椎正常活动度为:颈椎中立位下屈伸活动度各为35~45° (双侧70~90°),左右侧弯分别为45°(双侧90°),左右旋转分别为60~80°(双侧120~160°)[3]。

    随着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往以中老年为好发人群的脊髓型颈椎病,正向中青年人群转移中心,本研究中病例的年龄分布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也与就诊者的文化、需求有关。

    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由于不断承受各种负荷、劳损或意外损伤,人体在20~25岁颈椎便开始退变。骨性组织与间盘的退变引起椎间张力下降,松动不稳,一方面直接引起颈肌生物力学失衡而出现肌肉防御性痉挛,另一方面椎节失稳刺激周围的窦椎神经使颈部出现酸痛胀等临床症状[4,5]。生物力学研究证实[6,7,8]::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破坏可导致颈椎病。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包括静力平衡及动力平衡,前者是指颈脊柱的两柱或三柱结构,后者为椎外肌肉或肌群维持和调节平衡的作用。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改变颈椎间盘正常的力学状态,加速其退变,影响颈椎静力平衡的稳定性,造成整个颈椎系统的功能紊乱,颈椎稳定性丧失和生理弧度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目前研究表明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出现早且较静力性平衡失调重要。失去静力平衡,颈椎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动力平衡,颈椎即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并且,动力平衡可以补偿静力平衡。

    分析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局部粘连、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颈椎小关节紊乱、改善颈椎失稳状态、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平衡,“正则通”,、“松则通”,“通则不痛”、“荣则不痛”。据临床治疗分析观察结果,我们认为手法治疗本病以松解颈椎两旁肌肉组织为主,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松解颈部肌群,改善肌肉营养代谢,增强肌肉张力和弹性。经手法治疗后肌痉挛消失,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量表积分评定显示,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差异明显。(2)松解颈椎小关节粘连恢复小关节活动功能。经手法治疗后,患者颈椎活动范围增大,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3)促进肌肉组织中致痛致炎物质的分解和排出,提高痛阈。通过手法前后症状量化积分评定显示,手法治疗后患者局部疼痛情况明显减轻或消失。(4)旋转度其实主要存在于C1/2活动中,颈型颈椎病中,患者旋转度变小可能主要是由于疼痛引起的功能性障碍而非结构性改变,一旦疼痛减轻,旋转度得到的恢复程度最大,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致痛致炎物质排出并提高痛阈可能是手法治疗优于颈椎牵引之处,但同时要注意手法治疗的安全措施。

    中医手法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无疑既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性,也具有现代医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 南京:1994, 186-189.

    [2]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8): 472-476.

    [3]冯传汉. 临床骨科学(第二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679

    [4]王拥军, 施杞.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7, 5(6): 12-16.

    [5]王永红,段俊峰,宁俊忠.颈肌与颈椎病关系浅析[J]. 颈腰痛杂志, 2004, 25(1): 46-47.

    [6]Ohshima H, Urban JP, Bergel DH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9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