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183095
江苏地区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张雪
第1页

    参见附件(1202KB,1页)。

     【摘要】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发生特点,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地区医院2010年收集的200例ADR 报告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例ADR中, 过敏反应居多, 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 其次为免疫调节剂中的胸腺肽注射液。结论:合理规范用药,加强ADR 的检测及上报,减少或避免ADR 的重复发生。

    【关键词】 药品;投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 ug r eact ions, ADR) 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反应。随着ADR监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和不断深入, ADR 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全面了解ADR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 笔者对医院临床药学室2008年以来收集到的20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促进合理用药, 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汇总2008年6月—2010 年6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有效ADR 报告200份,多为病区医生、护士及临床药师上报,多为住院病人。

    1.2 方法 按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引起ADR 药品的种类及排序、ADR 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有关项目逐次进行统计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00例ADR报告中, 男89例, 占总病例数的44.5%, 女111 例, 占55.5%。年龄最小的2 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40岁; 小于20岁者24例(12. 0% )、20-60岁56例( 28.0% )、大于60岁者120例(60.0% )。患者本人有药物过敏史的47例( 23.5% ), 有家庭药物过敏史的7例(3.5% ) , 既往有ADR 史者18例( 9.0% ), 合并用药者78例(39.0% )。

    2.2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 发生的关系 由统计结果可知口服给药25例( 12.57% ) 、肌肉注射19例(9.5% )、静脉给药156例(78% ) 。

    2.3 引起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收集的ADR 病例中共涉及7类药品,见表3。

    表1 引起ADR 抗感染药品种类

    2.4 ADR 累及的器官与系统分类及构成比 见表2

    3 讨论

    目前药物应用不合理甚至滥用现象比较严重,不合理用药及药物的滥用导致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本篇报道中药物不良反应以老年人多见,这与老年人因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有关。在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多见,静脉给药是因无肝脏首过效应,药液的pH、浓度、微粒、配制时间等均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1]。由本组调查结果可知静脉内滴注给药为引起ADR的主要途径,达78%,与文献报道一致[2]。因此临床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口服有效的不采取注射给药,肌内注射有效的不采取静脉注射给药,尽可能减少静脉给药。这提示临床应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3]。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要有指征才能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来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由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另外我们还可看到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所占比例也较高,达33%。其原因主要有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生产又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的纯度、有效成分的分解、溶液中的微粒及植物蛋白都是诱发ADR 的重要因素[5]也与临床不合理应用有关。因此要加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建议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协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处方行为,加强对医生处方的审查,开展ADR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

    参考文献

    [1] 刘杰,黄寿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0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