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疹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68例药疹的临床资料。结果 常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主要的药疹类型为多形红斑型、荨麻疹型、麻疹样∕猩红热样型。结论 新药的增多使得引发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也增加;临床用药应重视不良反应观察和避免易发药疹药物的联用,发现药疹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 药疹;致敏药物;分析
药疹是药物引发的皮肤疾病,为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1],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和临床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疹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68例药疹,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病例,其中男81例,女87例。年龄从1岁至72岁,平均36.25岁。
, http://www.100md.com
2 致敏药物
常见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31. 8%,解热镇痛药占20. 5%,抗癫痫药占12. 6%。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抗癫痫药和别嘌呤醇。
3 疹型类型
168例住院药疹的疹型中,发疹型52例(30.9%),荨麻疹型42例(25%),多形红斑型36例(21.4%),固定型12例(7.1%),重症多型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 9例(5.3%),剥脱性皮炎型5例(2.9%),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TEN) 9例(5.3%),急性发疹性脓疱病3例(1.7%)。
4 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的关系
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41例,荨麻疹型11例,湿疹型12例,固定型12例,多形红斑型∕史蒂文森-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9例,剥脱性皮炎9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6例,紫癜型7例。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13例,荨麻型疹9例,湿疹型7例,固定型5例,紫癜型5例。抗癫痫药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6例,湿疹型5例。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类型中固定型5例,红皮病∕剥脱性皮炎型6例。
, 百拇医药
5 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仅给予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治疗,用药后1~2周痊愈。重症型药疹早期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选择地塞米松15~20 mg/d,连续使用3~5天,病情缓解后即减量15~20 mg/d;选择甲泼尼龙合并运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甲泼尼龙剂量1~1.5mg/kg∕d,静脉丙种球蛋白按400 mg/kg∕d,5天后停用。所有患者均视病情好转情况逐渐减少激素量,直至完全停药。同时配合抗组胺药物及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酌情选择雷公藤多甙、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运用,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保护消化道粘膜,预防及控制感染,预防性治疗可能的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局部皮损护理以对症治疗和预防感染为主,房间空气定时消毒,及时更换无菌床上用品,避免继发感染。重点加强口眼生殖器粘膜护理,用具的消毒,红外灯局部照射等辅助治疗。
6 疗效判定标准[3]
, 百拇医药
治疗3d后判定疗效。治愈:皮疹全部消退或原有糜烂面干燥结痂,无新起皮疹;显效:无新起皮疹,原有皮疹消退≥70%或原有糜烂面基本干燥;进步:有个别新起皮疹,皮疹消退≥30%;无效:皮疹消退<30%,新疹不断发生。显效率=治愈+显效。
7 讨论
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近年来在逐渐增多[4]。药疹的发病机制[5]可分为免疫性或非免疫性两种。免疫机制是药物作为变应原,在体内引发特异性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形成,使机体致敏。当药物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引发变态反应。非免疫性机制是指药物进人体内,不经致敏过程,无抗原与抗体结合过程,发生与变态反应相同的临床表现。药疹大多数是由免疫性机制引起。本文168例药疹患者中98例致敏药物明确。致敏药物中抗生素居首位。本文药疹的类型排在首位的是发疹型,其次为多形性红斑型和荨麻疹型。治疗上轻症药疹根据病情可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治疗,对于重症药疹,应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 百拇医药
药疹的预防[6]: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甚至家族药敏史,严把皮试关,不滥用药物。患者一旦有药物过敏发生,应详细告知患者可疑致敏药物名称、种类,告知其如再次发生过敏的危险性,今后应禁用或慎用,并且嘱其再次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师,并在其门诊、住院病例上均详细记录。
参考文献
[1] 陈宇星,陈 立,谢显琴,许呈扬,具明玉.127例药疹报告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7):47-48.
[2] 万逸枫,蒋献. 我院252例药疹住院病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42):4006-4008.
[3] 刘矗,谭开明,李伟权,李雪娇,陈宏辉. 67 例重症药疹的治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1):34-35.
[4] 季永智,耿龙. 药疹住院患者528例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458-8459.
[5] 周贻飞. 131例药疹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10):227-229.
[6] 董丹,郭田章,严加林. 182例药疹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106-107., http://www.100md.com(田秋)
【关键词】 药疹;致敏药物;分析
药疹是药物引发的皮肤疾病,为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1],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和临床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疹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68例药疹,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病例,其中男81例,女87例。年龄从1岁至72岁,平均36.25岁。
, http://www.100md.com
2 致敏药物
常见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31. 8%,解热镇痛药占20. 5%,抗癫痫药占12. 6%。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抗癫痫药和别嘌呤醇。
3 疹型类型
168例住院药疹的疹型中,发疹型52例(30.9%),荨麻疹型42例(25%),多形红斑型36例(21.4%),固定型12例(7.1%),重症多型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 9例(5.3%),剥脱性皮炎型5例(2.9%),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TEN) 9例(5.3%),急性发疹性脓疱病3例(1.7%)。
4 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的关系
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41例,荨麻疹型11例,湿疹型12例,固定型12例,多形红斑型∕史蒂文森-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9例,剥脱性皮炎9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6例,紫癜型7例。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13例,荨麻型疹9例,湿疹型7例,固定型5例,紫癜型5例。抗癫痫药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6例,湿疹型5例。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类型中固定型5例,红皮病∕剥脱性皮炎型6例。
, 百拇医药
5 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仅给予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治疗,用药后1~2周痊愈。重症型药疹早期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选择地塞米松15~20 mg/d,连续使用3~5天,病情缓解后即减量15~20 mg/d;选择甲泼尼龙合并运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甲泼尼龙剂量1~1.5mg/kg∕d,静脉丙种球蛋白按400 mg/kg∕d,5天后停用。所有患者均视病情好转情况逐渐减少激素量,直至完全停药。同时配合抗组胺药物及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酌情选择雷公藤多甙、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运用,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保护消化道粘膜,预防及控制感染,预防性治疗可能的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局部皮损护理以对症治疗和预防感染为主,房间空气定时消毒,及时更换无菌床上用品,避免继发感染。重点加强口眼生殖器粘膜护理,用具的消毒,红外灯局部照射等辅助治疗。
6 疗效判定标准[3]
, 百拇医药
治疗3d后判定疗效。治愈:皮疹全部消退或原有糜烂面干燥结痂,无新起皮疹;显效:无新起皮疹,原有皮疹消退≥70%或原有糜烂面基本干燥;进步:有个别新起皮疹,皮疹消退≥30%;无效:皮疹消退<30%,新疹不断发生。显效率=治愈+显效。
7 讨论
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近年来在逐渐增多[4]。药疹的发病机制[5]可分为免疫性或非免疫性两种。免疫机制是药物作为变应原,在体内引发特异性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形成,使机体致敏。当药物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引发变态反应。非免疫性机制是指药物进人体内,不经致敏过程,无抗原与抗体结合过程,发生与变态反应相同的临床表现。药疹大多数是由免疫性机制引起。本文168例药疹患者中98例致敏药物明确。致敏药物中抗生素居首位。本文药疹的类型排在首位的是发疹型,其次为多形性红斑型和荨麻疹型。治疗上轻症药疹根据病情可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治疗,对于重症药疹,应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 百拇医药
药疹的预防[6]: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甚至家族药敏史,严把皮试关,不滥用药物。患者一旦有药物过敏发生,应详细告知患者可疑致敏药物名称、种类,告知其如再次发生过敏的危险性,今后应禁用或慎用,并且嘱其再次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师,并在其门诊、住院病例上均详细记录。
参考文献
[1] 陈宇星,陈 立,谢显琴,许呈扬,具明玉.127例药疹报告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7):47-48.
[2] 万逸枫,蒋献. 我院252例药疹住院病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42):4006-4008.
[3] 刘矗,谭开明,李伟权,李雪娇,陈宏辉. 67 例重症药疹的治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1):34-35.
[4] 季永智,耿龙. 药疹住院患者528例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458-8459.
[5] 周贻飞. 131例药疹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10):227-229.
[6] 董丹,郭田章,严加林. 182例药疹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106-107., http://www.100md.com(田秋)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