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腹壁切口缝合法3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缝合技巧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观察组30例病人腹壁切口为下腹正中纵切口10人,横切口20人。缝线选择用2个0微桥线。缝合前按常规进行彻底有效止血,然后用圆针穿2个0微桥线间断全层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下组织层。特别注意缝合此层的关键是不留死腔,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进针距切口边缘1~1.5 cm,针距为1.5~2 cm,逐一缝合,待全部缝合完毕。皮肤切缘用小三角针行皮内缝合。
【关键词】 腹壁切口;间断全层缝合(abdominal incisison;continaou s suture)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4号丝线分别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 30例腹壁切口改良缝合术后Ⅰ期甲级愈合率高达100%。结论:改良 腹壁切口缝合法缝合速度快,皮下层不留异物(缝线)刺激反应轻,局部血循环好,利于切口愈合,对皮下组织神经损伤小, 腹壁切口愈合情况除与手术创伤、感染、机体新陈代谢及病 人一般状况有关外,与手术者缝合技巧关系甚为密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间30例开腹病人,均为妇科病人,其中子宫切除手术10例,卵巢肿瘤手术8例,宫外孕手术12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7岁;测脂肪厚度在1~2 cm者9例,2~3 cm者17例,≥4 cm者4例。对照组: 2 cm者10例,2~3 cm者15例,≥4 cm者5例。
1.2 方法 观察组30例病人腹壁切口为下腹正中纵切口10人,横切口20人,缝线选择用2个0微桥线。缝合前按常规进行彻底有效止血,然后用圆针穿2个0微桥线间断全层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下组织层。特别注意缝合此层的关键是不留死腔,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进针距切口边缘1~1.5 cm,针距为1.5~2 cm,逐一缝合,待全部缝合完毕,皮肤切缘用小三角针行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4号丝线分别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下脂肪间断缝合,皮肤用小三角针皮内缝合。
腹部切口无论纵切或横切,缝合腹膜同传统方法,自缝合腹直肌前鞘开始,用改良式缝合技术,缝合前先充分检查肌层,腹直肌前鞘以及皮下组织层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及异物(如胎脂,疑血块等),用2个0微桥线自切口一端开始将皮下组织层与腹直肌前鞘层两层一起间断缝合,,针间距1.5~2cm,拉线松紧适中,不留死腔。缝合时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用3个0可吸收线行皮肤皮内缝合,至缝合完毕。本组缝合完后不用常规对合切口皮缘,皮肤外观比较平整,美观,该缝合方式优点为减少皮下组织及前鞘的缝合针数及缝线结,皮下层内不留异物(缝线),减轻了组织对异物的刺激反应,减少对局部神经的损伤,充分恢复解剖关系,从而使局部血液循环好,利于切口愈合。另外该缝合方式由于腹直肌前鞘以及皮下组织层是两层一起间断缝合,省略了皮下组织层以及腹直肌前鞘分层缝合,故缝合速度快,明显缩短了关腹手术时间,对组织以及神经损伤小,最大限度恢复原解剖关系。从而也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2 结果
观察组30例中有4例于术后4 d发现有轻微缝线反应,有1例腹壁切口出现红肿、硬结,但未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或裂开。拆线全部甲级缝合,甲级愈合率达100%。对照组30例中,脂肪液化2例,红肿、硬结2例,感染1例,甲级愈合26例(86.6%),乙级愈合2例(66.6%)。两
组甲级愈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第一天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术后第2天常规换药1次,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现象,除5例肥胖者有一例切口敷料有少许渗液,出现红肿、硬结,给予更换敷料及局部温波照射2次后切口恢复正常,达到Ⅰ期甲级愈合,其余切口均干燥。术后均没有用镇痛药,切口也软,无硬结,活动时也无牵拉感,恢复快,术后不用拆线,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 讨论
由于女性脂肪分布的特点,妇科下腹部切口常因皮下脂肪厚及其他因素引起非感染性裂开。其原因与自身愈合能力低如合并贫血、极度营养不良、肝肾疾病、糖尿病等使局部组织愈合力减弱有关;张力性因素如各种原因致腹压增加,使切口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是愈合不良的原因;此外,皮肤、皮下脂肪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如缝合不当,致组织坏死,引起渗液,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影响切口愈合,甚至切口裂开,缝合线选择不当,缝合时线头过多,异物刺激也影响伤口愈合[1]。所以说腹部切口愈合成为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切口愈合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手术时缝线技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往传统缝合法用4号丝线分别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及皮肤,皮下组织内留有缝线,丝线结异物刺激较大,缝合针数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容易遗留死腔,故红肿、硬结、脂肪液化、感染的发病率高,且一旦感染换药时间长,如不清除线头,切口不易愈合,且易形成窦道管,与之相比,采用改良法后缩短了手术时间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切口甲级愈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缝合时缝线要松紧适中,针距不能太宽或太窄;缝合时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②缝合前要充分检查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和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有无活动性出血,并应给予严密止血以防血肿形成;以及检查有无异物的残留从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③术后第2天一律换药,以保持切口干燥,以利于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孙红兵,等. 腹壁手术切口皮肤. 皮下间断全层缝合50例临床观察. 实用妇产科 杂志, 1996,12(2):91, http://www.100md.com(和淑贞)
【关键词】 腹壁切口;间断全层缝合(abdominal incisison;continaou s suture)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4号丝线分别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 30例腹壁切口改良缝合术后Ⅰ期甲级愈合率高达100%。结论:改良 腹壁切口缝合法缝合速度快,皮下层不留异物(缝线)刺激反应轻,局部血循环好,利于切口愈合,对皮下组织神经损伤小, 腹壁切口愈合情况除与手术创伤、感染、机体新陈代谢及病 人一般状况有关外,与手术者缝合技巧关系甚为密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间30例开腹病人,均为妇科病人,其中子宫切除手术10例,卵巢肿瘤手术8例,宫外孕手术12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7岁;测脂肪厚度在1~2 cm者9例,2~3 cm者17例,≥4 cm者4例。对照组: 2 cm者10例,2~3 cm者15例,≥4 cm者5例。
1.2 方法 观察组30例病人腹壁切口为下腹正中纵切口10人,横切口20人,缝线选择用2个0微桥线。缝合前按常规进行彻底有效止血,然后用圆针穿2个0微桥线间断全层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下组织层。特别注意缝合此层的关键是不留死腔,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进针距切口边缘1~1.5 cm,针距为1.5~2 cm,逐一缝合,待全部缝合完毕,皮肤切缘用小三角针行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4号丝线分别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下脂肪间断缝合,皮肤用小三角针皮内缝合。
腹部切口无论纵切或横切,缝合腹膜同传统方法,自缝合腹直肌前鞘开始,用改良式缝合技术,缝合前先充分检查肌层,腹直肌前鞘以及皮下组织层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及异物(如胎脂,疑血块等),用2个0微桥线自切口一端开始将皮下组织层与腹直肌前鞘层两层一起间断缝合,,针间距1.5~2cm,拉线松紧适中,不留死腔。缝合时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用3个0可吸收线行皮肤皮内缝合,至缝合完毕。本组缝合完后不用常规对合切口皮缘,皮肤外观比较平整,美观,该缝合方式优点为减少皮下组织及前鞘的缝合针数及缝线结,皮下层内不留异物(缝线),减轻了组织对异物的刺激反应,减少对局部神经的损伤,充分恢复解剖关系,从而使局部血液循环好,利于切口愈合。另外该缝合方式由于腹直肌前鞘以及皮下组织层是两层一起间断缝合,省略了皮下组织层以及腹直肌前鞘分层缝合,故缝合速度快,明显缩短了关腹手术时间,对组织以及神经损伤小,最大限度恢复原解剖关系。从而也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2 结果
观察组30例中有4例于术后4 d发现有轻微缝线反应,有1例腹壁切口出现红肿、硬结,但未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或裂开。拆线全部甲级缝合,甲级愈合率达100%。对照组30例中,脂肪液化2例,红肿、硬结2例,感染1例,甲级愈合26例(86.6%),乙级愈合2例(66.6%)。两
组甲级愈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第一天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术后第2天常规换药1次,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现象,除5例肥胖者有一例切口敷料有少许渗液,出现红肿、硬结,给予更换敷料及局部温波照射2次后切口恢复正常,达到Ⅰ期甲级愈合,其余切口均干燥。术后均没有用镇痛药,切口也软,无硬结,活动时也无牵拉感,恢复快,术后不用拆线,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 讨论
由于女性脂肪分布的特点,妇科下腹部切口常因皮下脂肪厚及其他因素引起非感染性裂开。其原因与自身愈合能力低如合并贫血、极度营养不良、肝肾疾病、糖尿病等使局部组织愈合力减弱有关;张力性因素如各种原因致腹压增加,使切口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是愈合不良的原因;此外,皮肤、皮下脂肪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如缝合不当,致组织坏死,引起渗液,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影响切口愈合,甚至切口裂开,缝合线选择不当,缝合时线头过多,异物刺激也影响伤口愈合[1]。所以说腹部切口愈合成为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切口愈合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手术时缝线技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往传统缝合法用4号丝线分别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及皮肤,皮下组织内留有缝线,丝线结异物刺激较大,缝合针数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容易遗留死腔,故红肿、硬结、脂肪液化、感染的发病率高,且一旦感染换药时间长,如不清除线头,切口不易愈合,且易形成窦道管,与之相比,采用改良法后缩短了手术时间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切口甲级愈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缝合时缝线要松紧适中,针距不能太宽或太窄;缝合时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②缝合前要充分检查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和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有无活动性出血,并应给予严密止血以防血肿形成;以及检查有无异物的残留从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③术后第2天一律换药,以保持切口干燥,以利于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孙红兵,等. 腹壁手术切口皮肤. 皮下间断全层缝合50例临床观察. 实用妇产科 杂志, 1996,12(2):91, http://www.100md.com(和淑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