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150例胃溃疡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胃溃疡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3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150例胃溃疡患者,全部病例均经过胃镜检查而确诊,均经病理检查,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实行黄芪建中汤治疗。结果: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建中汤治疗是治疗胃溃疡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医;胃溃疡;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多发病,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特别是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内的消化道溃疡性疾病,由于其病位较深、病情复杂、病势较重而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备受医学界的重视,成为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胃肠道黏膜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以下的病变,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约10%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某一时期患过此病,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春秋换季季节,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基本原因在于饮食不规律、情志失调及寒邪内侵。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学属“胃痛”、“胃脘痛”等范畴,常见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方面。胃溃疡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临床常见病,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本次临床观察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2年3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150例胃溃疡患者,全部病例均经过胃镜检查而确诊,均经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变疾病。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为29~60岁,平均年龄为38.1岁;按临床表现,上腹痛者53例,腹胀者50例,反酸、嘈杂者36例;按胃镜检查结果,胃窦部溃疡者42例,胃底部者23例,胃体部者10例。对照组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为26~59岁,平均年龄为36.9岁;按临床表现,上腹痛者45例,腹胀者40例,反酸、嘈杂者29例;按胃镜检查结果,胃窦部溃疡者40例,胃底部者23例,胃体部者1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一般情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所拟定:长期反复发生的节律性、周期性的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制酸剂或碱性药物可缓解;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压痛;X线钡餐造影可见溃疡龛影,内窥镜检查可见活动期溃疡。
1.3 治疗方法 予治疗组黄芪建中汤加减,基本方为: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怡糖(兑入)20g。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泛吐清水者加清夏、陈皮、党参、茯苓;胃院部烧灼疼痛,口苦口干者加蒲公英;泛酸者去饴糖,加乌贼骨、煅瓦楞;胃院部疼痛,固定不移,舌质暗,有瘀点者加灵脂、三七;嗳腐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大便泄泻者加肉豆蔻、炒白术。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30天为一个疗程。予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早晚各1次,30 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症、次症全部消除,纤维胃镜检查溃疡病灶愈合,病变黏膜恢复正常者为治愈;主症、次症全部消除,溃疡病灶基本愈合,病变黏膜组织仍有轻度炎症者为显效;主症、次症部分消除,溃疡病灶愈合达50%以上者为有效;主症、次症均无明显改善,溃疡病灶愈合低于50%则为无效。
2.2 结果 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详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胃溃疡主要是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导致脾胃受伤,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或因脾胃虚寒,胃阴亏虚,脾失健运,络脉失养,不荣则痛所引发。本次选取病例主要证属脾胃虚寒型,患者常见胃脘冷痛畏寒喜暖,纳呆乏力,大便溏薄,神疲懒言,舌淡,脉细弦或细弱等脾气虚弱之证。故治疗当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缓急止痛为原则,黄芪建中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健脾和胃的著名方剂,该方辛开苦降顺其升降,寒热并用调其阴阳,攻补兼施调其虚实。方中黄芪益气健脾,生肌敛疮,可促进溃疡面愈合;桂枝温中散寒;白芍益阴健脾;生姜、大枣温胃补脾;怡糖、炙甘草甘温益气,缓急止痛,诸药相合,益气建中,方可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诸症平。再结合病例特点随症加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