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9例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患者按就诊奇偶数分成2组,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9.66%,总有效率96.56%,对照组痊愈率75.87%,总有效率89.66%。2组比较 ,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 面瘫;电针;针灸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面瘫,亦称“口眼邪”,临床常见、多发。起病急骤,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恰当,如拖延病程及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则不易治愈,给病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来,运用电针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9例,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5例,女3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最长28d,最短1d;均为单侧面神经麻痹,左侧麻痹35例,右侧麻痹23例。按就诊奇偶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1]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排除脑血管意外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面肌运动完全恢复,左右侧对称。好转:治疗后自觉症状好转,但部分面神经功能损害,检查时仍有面瘫体征。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
1.4 方法 主穴:合谷、太冲,配以太阳、阳白、下关、地仓、颊车、足三里等。操作方法:对照组用28号1寸毫针, 手法为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有酸、麻、胀、重感觉后留针30min。治疗组进针得气有酸、麻、胀、重感觉后,接上电针脉冲仪,运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一般由小到大见肌肉受到电波刺激有节律的收缩且能耐受为宜,通电10~15min。2组均1次/d, 10 d为1疗程,间隔5 d后进行第2个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V检验, 有效率采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痊愈率89.66%,总有效率96.56%,对照组痊愈率75.87%,总有效率8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观察组疗效比较
注:总有效率 (% ) = (痊愈例数 +好转例数 ) /总例数 ×100%。2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比较 ,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外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经气阴滞,经筋失于濡养所致[2]。临床上根据起病急骤,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患者起病后多有耳后疼痛,颜面部不适及口眼㖞斜等表现,容易诊断。预防上注意起居,头面注意保暖,避免风寒。
周围性面瘫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治疗方法很多,以针灸治疗为主。针灸治疗不但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具有疏通络脉,行气活血的作用。还能起到消炎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作用[3]。且针灸穴少而精, 方便易行,为治疗此病的首选方法。得气后加用电针,因其特殊且稳定的针感,能增加刺激量,故具有较好的通经活络、 活血的功效,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以达到疏解风寒,调和气血之目的,使麻痹的神经得到恢复。下关、地仓、 颊车为足阳明胃经穴, 足三里为手足阳明经的穴, 阳明经多气多血, 面瘫为多气血不足。合谷为四总穴之一,主治面部疾病,还能调整阳明经气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2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