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临床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10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变态反应和神经系统异常反应多见。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合理使用,明确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经过广泛的合成和几十年的临床发展,改善了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降低了毒性[1]。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血浆半衰期长,无交叉耐药,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骨关节等感染的治疗,但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也随着其应用的广泛而增加。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多种[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2010年收集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从19-78岁,平均58.7岁。
1.2方法[2]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进行筛查;按患者年龄、性别及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涉及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总结。
2结果
2.1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品种,例数,构成比,见表一。
表一 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例数、构成比(例,% )
2.2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例,% ),见表二。
3讨论
3.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是DNA螺旋酶,拓扑异构酶Ⅳ也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作用机制正是通过与DNA、DNA螺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三元复合物,诱导DNA和拓扑异构酶Ⅳ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导致这种酶对DNA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最后导致DNA降解及菌体死亡[3]。
3.2主要不良反应 通过分析本院收集的100例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报告分析。①皮肤变态反应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红斑、瘙痒、皮疹、剥脱性皮炎、荨麻疹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皮肤变态反应的机制是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主要是由于紫外线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的损伤及药物吸收能量成激活状态,并以半抗原形态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形成药物一蛋白复合物引起的变态反应[4]。②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与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GABA)竞争性结合GABA受体,抑制GABA的活性,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加,另外氟原子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较好的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若剂量过大或肝肾功能不全,药物清除率下降,脑组织液中药物浓度升高,增加细胞内渗透压,使神经细胞水肿,出现头痛、头晕、疲倦、失眠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5]。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口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和药物剂量过大有关,剂量愈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愈高。
3.3合理用药[6] ①首先应遵守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原则。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适当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观察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②其次,要考虑年龄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以及常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合并用药等因素,医生应充分考虑用药人群的药物代谢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体用药方案,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③另外, 18岁以下青少年严禁使用此类药物,防止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医生还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出现理化性质改变,如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缓释片合用,前者能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且茶碱的治疗窗较窄,易导致茶碱中毒,这类药物与碳酸氢钠合用,后者能影响前者的吸收,且前者在碱性尿中易析出结晶,因此,二者要分开服用,且不能过度碱化尿液。
参考文献
[1] 江煜旻,韩娟.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控制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6C):3-4.
[2] 赵忠芹,张长坡.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2例分析[J].药物与临床,2010,17(9):56-59.
[3] 孙淑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0):133-13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