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门诊对196例初治肺结核病例心理疏导治疗效果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疏导、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方法: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的标准<1>对我县门诊2010年3月-8月门诊初治肺结核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对观察组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全程实施心理干预和疏导,而对照组只是开始治疗前对结核病知识进行常规的宣传和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待所有结核病患者完成疗程后再免费进行查痰和胸片,并把疗程末的胸片和第一张胸片进行对比,对结核病的胸片的病灶观察,来判断治疗效果;以及对两组进行回顾性调查,病人对化疗组合药是否有漏服(我们把漏服14次以上判定为治疗中断)。然后再根据结果判断心理干预和疏导对治疗效果的是否有意义。结果:根据所有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理干预组)肺结核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治疗中断率均优于对照组(非心理干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和疏导能有效的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的信心,提高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并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漏服率和中断率。从而间接的提高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组合药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干预疏导;抗结核治疗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简称TB)最为常见。 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由于该病有传染性、迁延性和复发性等特点,所以常常受到亲人、家庭和社会的歧视,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心理障碍<2>;肺结核服药期限比较长。一般短程化学治疗最少需要6—8月,常令患者产生畏惧心理;而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又影响着患者的长期坚持的信心;还有些患者并且存在轻视的心理等等,所有这些负性因素影响着肺结核者的治疗效果,从而影响他们的转归。而我们现在的结核病的转归是根据国家防治规划判定结核病患者的转归:只要连续两次查痰是阴性就视为治愈。这在临床上缺乏严谨性,传染病的治愈标准是:无传染性和无症状,无阳性体征,以及辅助检查一切正常。而结核病的转归在临床上治愈最可信的依据是:连续查痰菌为阴性和胸部X片或者CT,通过对患者的胸片或者CT的动态观察,进行对比可以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8月门诊资料的所有初治患者经采用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和病程基本相同,均为初治肺结核胸部。(2)X片诊断为肺结核后经CT扫描确认为符合结核病胸部病变特征,并在疗程结束后再次胸部X片。(3)每位结核病患者治疗前、2月、5月和6月都进行痰标本抗酸染色都进行查痰。(4)抗结核化疗方案相同。
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脏器疾患如:肺气肿、肺心病、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等,(2)因心理因素或者其他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3)其他疾病导致的心理焦虑。
1.2心理疏导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提高对结核病认识,使他们认识到结核病是可控、可防和可治的来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及时发现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并针对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剂量和服药方法。
1.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待病人要细致,热情、认真、体贴入微,最大能力的消除陌生感,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给病人详细的讲解结核病感染、发病的过程以及如何治疗的知识;规律用药的重要性,知道其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结核病的恢复的作用,提高对结核病的的正确认识,并使其认识到经过早期、全程、规律、足量的化学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从而减少患者对结核病的恐惧、紧张、焦虑以及轻视的心理<3>。
1.2.2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患者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并定期与患者电话相互沟通或者面对面的交谈等。注重疏导、解释、安慰等心理护理作用帮助其消除或者减轻因患病所致的工作、婚姻、家庭和子女的思想顾虑,必要时给患者家属做思想工作,让其正视结核病并让其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纠正患者对疾病的悲观、冷漠、消极或焦虑的心理必要时让其观看相关的视频知识讲座,以减轻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1.2.3针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立和患者密切联系的的平台,密切观察患者的服药情况,掌握患者的心理动向,针对老年人、体质弱的和体重不足的减轻服药剂量;空腹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以及上腹部不适的建议其饭后服药;一但有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处理肝功能受损给予治疗如肌酐、肝泰乐护肝,周围神经炎给予维生素B6,轻度过敏的适当给予扑尔敏等,以及病人服药后尿液的改变是正常现象,停药后会恢复正常的等等,总之患者出现问题就做出相对应的处理。
1.3心理疏导的时间和频率:在患者明确诊断后就对患者进行结核病的宣传,并给患者一些结核病防治资料让患者了解到结核病可防可治,并对针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一作详细讲解。以后每两周和患者通电话或者上门拜访以交流患者的服药的情况和出现的心理和身体的异常,并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干预和疏导。
1.4治疗效果的评价疗程结束后做回顾性调查患者漏服药物的次数:(< 14次为漏服,>14次为治疗中断);治疗6月的胸片和治疗初始的胸片对比,并根据对照做出治疗效果的判定:6月末的胸片和第一张胸片比较病灶完全吸收或者完全钙化为治愈,部分吸收或者部分钙化为好转,病灶无变化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所得资料均采用SPSS17进行分析。
2 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表1
治疗中断情况的对比
表2
观察组合对照组无中断率和中断率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两组病例治愈率、好转率和无效率的比较
2.3 患者观察组合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无效率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的认知行为信息来自信息加工的理论模式,人的情绪行为是对事物的认识活动所影响和决定的。肺结核在中国有了很长的历史,人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县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县,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大多数患肺结核的家庭又是极度的贫困家庭,对结核病的认识相当贫乏。在所有的结核病患者中有许多的患者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如症状好转无咳嗽咳痰,能吃饭,体重增加就认为疾病痊愈而自行停药,或者耐受不了周围人们对他的歧视和药物的副作用而导致漏服或者治疗中断,从而导致初治失败或者复发的较多病例。
我县山多路远,交通不便,要想做到真正的全程督导,送药到手,送服到口,服完再走的模式难度相当大,所以患者治疗依靠自觉和信心毅力来完成疗程。患者出现问题或者心理出现波动,医生无法及时了解,而导致患者停药,这就导致了治疗目标和实际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反差。而本研究表明加强心理疏导和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减少治疗中断率,间接表明通过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干预可以是患者克服很多不利的因素(恐惧、紧张、焦虑和轻视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8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