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活血药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观察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复方当归注射液混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两药按2:1混合,注射于选定穴位来治疗,对照组35例予归脾汤内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复方当归注射液混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具有起效时间快,疗效显著,胃肠负担少等优点。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心脾两虚;失眠
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失眠患者亦逐渐增多。中医认为,失眠多因脏腑阴阳失调或气血失和导致,以虚证居多,其中心脾两虚证是近来较为常见的证型之一。笔者自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选用补气活血药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5例,并与归脾汤加减内服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0例临床确诊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14d,最长11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8例,女27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14d,最长12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中医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3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执行。心脾两虚证诊断标准则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其标准如下: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饮食无味、舌淡苔薄、脉细弱。1.3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失眠的中医诊断标准和心脾两虚证的证候标准,同时排除,(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在治疗前3周内使用过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4)严重精神病患者或恶性肿瘤患者;(5)药物依赖者、药物、酒精引起的失眠等。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 药物:黄芪注射液4ml,复方当归注射液2ml。患者先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将上述药物全部抽入10ml注射器中,使其成为混合液后,换牙科用4号针头进行注射,然后左手固定所选穴位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快速刺于穴位皮下,缓慢提插找针感,注意深度,一般不超过1寸,当患者有酸胀感时,依次将药液缓慢注入双侧肝俞、脾俞、肾俞,每穴注入0.5ml,患者再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再将剩下的混合药液分别注入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其中足三里穴每穴注入1ml,三阴交穴每穴注入0.5ml。隔日注射1次,5次为1疗程。2.2 对照组 方剂选用归脾汤原方煎煮内服,每日1剂,分2次空腹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 http://www.100md.com
2组均各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3 疗效观察3.1 疗效评价标准 拟《中药新药指导原则》[1]中失眠的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3.2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2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
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88.57%,无显著差异。而起效时间,治疗组治疗1次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3天内的有效率为3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用补气活血药穴位注射能较快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状态。4 讨论
, 百拇医药 失眠,中医亦称“不寐”,表现为持续一定时间睡眠的质与量不佳,或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多梦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失眠多由情志、劳逸、饮食、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等,导致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加大,人们常过度思考、烦劳过甚,劳伤心脾,终致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易发为心脾两虚型失眠,其中尤以中青年居多。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人体后背部,上行于头,联络与脑,能直接调理脑部气血,恢复脑部功能,心为肝之子,取膀胱经穴肝俞,体现“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能补益心血,而肝俞、脾俞、肾俞分别是肝气、脾气、肾气转输、输注之穴,针之有理气和血、宁心安神与健脾益气、填精益髓之效;长期失眠,正气益虚,故选取胃经合穴足三里,以补益气血、恢复正气;而三阴交能调理肝脾肾脏的功能,消除干扰心神的内在因素。同时,在治疗中还观察到该疗法对失眠改善作用的起效时间比单纯用药短,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并能改善心脾两虚证患者的其它症状,如疲乏、月经不调等,也为有胃肠疾患或不便于服药的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等尚待临床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参考文献[1]中华人名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作者简介:毛曦晔,女,(1976- ),汉族,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康复, http://www.100md.com(毛曦晔 文思泉)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复方当归注射液混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两药按2:1混合,注射于选定穴位来治疗,对照组35例予归脾汤内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复方当归注射液混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具有起效时间快,疗效显著,胃肠负担少等优点。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心脾两虚;失眠
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失眠患者亦逐渐增多。中医认为,失眠多因脏腑阴阳失调或气血失和导致,以虚证居多,其中心脾两虚证是近来较为常见的证型之一。笔者自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选用补气活血药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5例,并与归脾汤加减内服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0例临床确诊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14d,最长11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8例,女27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14d,最长12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中医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3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执行。心脾两虚证诊断标准则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其标准如下: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饮食无味、舌淡苔薄、脉细弱。1.3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失眠的中医诊断标准和心脾两虚证的证候标准,同时排除,(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在治疗前3周内使用过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4)严重精神病患者或恶性肿瘤患者;(5)药物依赖者、药物、酒精引起的失眠等。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 药物:黄芪注射液4ml,复方当归注射液2ml。患者先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将上述药物全部抽入10ml注射器中,使其成为混合液后,换牙科用4号针头进行注射,然后左手固定所选穴位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快速刺于穴位皮下,缓慢提插找针感,注意深度,一般不超过1寸,当患者有酸胀感时,依次将药液缓慢注入双侧肝俞、脾俞、肾俞,每穴注入0.5ml,患者再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再将剩下的混合药液分别注入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其中足三里穴每穴注入1ml,三阴交穴每穴注入0.5ml。隔日注射1次,5次为1疗程。2.2 对照组 方剂选用归脾汤原方煎煮内服,每日1剂,分2次空腹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 http://www.100md.com
2组均各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3 疗效观察3.1 疗效评价标准 拟《中药新药指导原则》[1]中失眠的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3.2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2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
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88.57%,无显著差异。而起效时间,治疗组治疗1次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3天内的有效率为3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用补气活血药穴位注射能较快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状态。4 讨论
, 百拇医药 失眠,中医亦称“不寐”,表现为持续一定时间睡眠的质与量不佳,或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多梦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失眠多由情志、劳逸、饮食、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等,导致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加大,人们常过度思考、烦劳过甚,劳伤心脾,终致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易发为心脾两虚型失眠,其中尤以中青年居多。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人体后背部,上行于头,联络与脑,能直接调理脑部气血,恢复脑部功能,心为肝之子,取膀胱经穴肝俞,体现“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能补益心血,而肝俞、脾俞、肾俞分别是肝气、脾气、肾气转输、输注之穴,针之有理气和血、宁心安神与健脾益气、填精益髓之效;长期失眠,正气益虚,故选取胃经合穴足三里,以补益气血、恢复正气;而三阴交能调理肝脾肾脏的功能,消除干扰心神的内在因素。同时,在治疗中还观察到该疗法对失眠改善作用的起效时间比单纯用药短,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并能改善心脾两虚证患者的其它症状,如疲乏、月经不调等,也为有胃肠疾患或不便于服药的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等尚待临床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参考文献[1]中华人名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作者简介:毛曦晔,女,(1976- ),汉族,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康复, http://www.100md.com(毛曦晔 文思泉)